第150章托遺
長陵可不是一個隨意召見之地……這里是天都萬年來英靈沉眠的圣寂之地,若無要事,絕不打擾。
看到徐清焰的那一刻,顧謙立馬就明白了,太子今日出城,竟是去了南疆……
而南疆能賞的花。
顧謙想到了春風茶舍里那罐枯萎的花種。
“都到齊了。”
太子坐在輪椅上,微笑道:“開山吧。”
守山人緩緩舉起燈籠,火光拔升,長陵石碑干枯的碑面,掠過一線圣光,這縷圣光從山腳下拔升,如一線海潮,掠過成千上萬枚碑石,照耀了整座長陵,然后匯聚在山頂之處,以山頂一點為圓心,波蕩散開——
“嗡!”
霧氣就此破散。
破曉長夜,被光明照破。
…………
顧謙之前從未覺得,長陵的山路,竟是這般步步難行……
每行一步,太子便要溫聲開口,叮囑一句。
“桃枝城新任黜置使郭大路可以重用……此人剛正不阿,可勝任昆海樓右使之位,若不愿遷來天都,也不必勉強。右使之位,還有以下幾個人選……”
“你一直抱怨,昆海樓缺個能文善撰的筆桿子。被貶至禮部祠祭司的員外郎葛清,檄文寫得不錯,北伐戰潮已起,他可堪一用……”
字字戳心。
這些都是瑣碎細微的小事。
而太子能清晰記得這座朝堂內每一個兢兢業業的官員……大到三司六部的大司首少司首,小到一個偏遠位置的撰文小官。
每日,如山一片的帖文,雪花般匯入皇宮。
大事小事細枝末節,太子都堅持親力親為,不知疲倦地批閱奏示。
這十年,大隋四境有了脫胎換骨一般的蛻變。
三皇子和二皇子奪位爭權之時,四境之內常有流匪,因為兩境皇子為爭“大勢”,剝削基層,百姓疾苦,只能去當流寇匪徒,而圣山中人高高在上不沾煙火氣,忙著拉幫結派爭權奪勢……又怎會在意底下生靈的死活?
如今則太不同。
太子為四境減免賦稅,頂著言官討罵的浪潮,命令中州打開城門,接納東境戰亂中無家可歸的難民,為其開城送糧,鼓勵耕作。
以鐵律壓制圣山,四境歸心,以重刑壓亂世,剿殺匪徒。
如果大隋皇帝,以修行境界來排名。
那么李白蛟,一定是排不上什么名次的,他自幼生來體弱,依靠先皇的血脈,也未能修行到多高的境界……更不用說,與太宗相提比論。
可要問什么是明君?
麾下江山社稷,百萬子民,會給出答案。
太子執掌天都的這十年,挽大廈之于將傾,撥亂反正,欽定太平。
雖未登基,卻已是當仁不讓的圣仁之君。
而如今……令顧謙心酸的是,太子特地喊自己來長陵說的這些話,在以往,是會以帖文形式,送至昆海樓的。
這些事情并不緊急,之所以要當面說。
是因為……來不及擬定帖文了。
這是托遺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