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8.第398章 來使
李破自己也并不著急,他的耐性本就很好,對于這個過程也有著清晰的認知,在這一點上,無疑他是一個合格的領兵將領,更是一個合格的施政者。
他既不會催著王氏去完成隋律的修訂,也沒想著一氣呵成的去完成對軍隊的徹底掌控,更不會在薦舉制的諸多弊端中,仔細尋找解決辦法。
在他想來,這和作戰一樣,需要眾多的準備,也隨時要迎接突如其來的變化。
隋律會修訂什么樣子,軍法能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等等等等,都要等待時間來驗證。
尤其是官制,在他心目中,薦舉制早已老朽不堪,如今行于并代兩州,也不過是形勢所迫罷了,將來科舉制必然要取代薦舉制。
br />
在這個上面,他比溫彥博可要堅定多了。
實際上,到了此時,他對門閥的姿態也就顯示了出來,既然人才多出門閥,那就沒必要在門閥不門閥的事情上過于糾結,一些大族豪門必須拉攏。
事實上,他也沒那個資本,跟這些門閥大族們來個真正的較量,那樣一來,除了讓大家都碰的頭破血流,增加動亂的可能性之外,沒有任何的好處可言。
安撫晉陽族群,算是牛刀小試,也許在不久的將來,他還要面對更多的族類,這樣的認知,會幫助他比較順利的一直走下去。
對于這一點,他是不會懷疑的。
因為當年……甚至可以說是在草原上,他就已經差不多明白,大隋的天下,是門閥的天下了。
而經過這些年的經歷,他對門閥的認知則更加的明確。
甚至于,他自己雖然對門閥子弟有所反感,可他也同樣認為,沒必要讓這些成百上千年的族群成批的消失……
等到他成為并代兩州的主人,他的這個想法則更加深入了一些,有力的平衡,和一些必要的制度,讓這些大族自己漸漸衰敗,甚至于分裂開來,才是最好的辦法。
而隋末亂世,其實正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舊有的大族豪門紛紛遭受重創,新的門閥卻還沒有在廢墟上崛起,于是,門閥大族的末日已經露出了端倪。
像哲人,或者更準確的說是上位者一樣思考問題,并不是李破的風格。
可隨著地位的變化,這些事情卻紛紛涌入他的腦海,根本不以他的意志為轉移,而他的聰明勁兒,終于也從給人不斷添堵,和領兵殺伐上面,漸漸轉移到了這些國家大事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