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8章發榜
他們的消息閉塞到什么程度呢?盛會都舉行了五天,馬上就要完事的時候,他們才得到消息,簡直就是一場悲劇。
不過他們也并非沒有走動,他們的老師魏通給了他們一封薦書,兄弟三人借此拜見了諫義大夫魏征。
只是魏征身在門下,之前就聽到了一些不太好的風聲,不敢給予鄉人太多的幫助,只是派人到禮部走動了一下。
讓人知道河北還有個魏征魏玄成,汝等辦事最好公允一些,不然俺可不答應。
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太大的動作他也不敢弄,他現在正在尋求調職,可不敢為了幾個鄉黨,來拿自己的仕途開玩笑。
這其實就是薦舉之弊,即便開科取士,卻也無法把薦舉之制徹底扔到一邊。
連李義琛兄弟都能在京師找到“熟人”,就更不用說其他人了。
就算如此,士子們可還嚷嚷著不公之類的言語,真是烏鴉落在豬身上,只看見別人黑了……
………………
三兄弟里李上德年紀最小,話也最多,緊張之下在旁不住的碎碎念叨。
“要俺說咱們也不用看了,肯定不能上榜,咱們文會才參加了幾場?誰聽過咱們兄弟的名姓?考官一看是咱們寫的文章,估計看都懶得看上一眼……”
李義琛知道他的毛病,本不打算搭理這廝,不過此時聽他越說越喪氣,立即瞪了弟弟一眼,“少說兩句吧,你又不是考官……且三郎大才,就算咱們兩個中不得,三郎一定也上榜。
他默下來的文章你也瞧了,考官眼睛又不瞎,怎會舍了三郎而取旁人?”
三兄弟當中,李義琰才學向來勝出一籌,確實是三兄弟當中最有機會的那個。
不過李義琰參加的是明經科,競爭也最為激烈。
今年科考沒有進士科和秀才科,只有明經一科,而明經科出來的進士,士子們此時理所當然的便會認為,那是本次科考的文魁。
明經科考的就是讀書人對儒家經義的理解,如果你在這一科拔得魁首,那自然而然便會得到讀書人的承認。
所謂的皓首窮經說的就是這個,有些人一輩子鋪在經義上面,大多劍指的還不就是明經科,真想傳承儒家文化的能有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