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九章 求賢令
“這世上,大多數都是普通人,在下說的是德,善惡之念很容易因環境改變而改變,所以似伯喈公這般高德之事我會敬佩,但我不能指望天下人人都是伯喈公,所以與其苛求他人德高,倒不如去改良政體,令善惡有報,如此一來,自然人人向善,反之,便是有德之人在一處人人向惡的環境中也會缺德。”
呂布的觀念,是以制度來導人向善,而不苛求官員私德,這種想法顯然是有悖于當今天下大多數士人的觀念的,但仔細去品,哪怕蔡邕本身是過往制度的得益者,有大儒之名,但也覺得呂布所言頗有道理。
“世人恐怕錯看了溫侯。”蔡邕感慨道,這樣一個人物,因出身而被主流的士族圈子排斥,現在想來,呂布很多動作也未必是他的錯。
“錯看好啊。”呂布笑道,看輕自己的人越多越好,他巴不得全天下人小看自己呢。
這幾日跟呂布交談漸深,蔡邕就越發現呂布是有大智慧之人,不過他已不過問朝政,或許朝政真的不如做個書院院主適合他,最近呂布已經選好了書院位置,被射在了長安城外一處山明水秀之所,這種地方也適合陶冶情操。
書院占地頗大,蔡邕也邀請了不少未出仕的弟子過來任教,他的主要工作還是編纂漢史,執教之事,多半是由他人來做,他作為院主,偶爾去講解幾堂課便好。
書院的事情如今已經在軍中傳開,因為只是對有功將士家屬開放,所以也并未廣傳,像徐榮、樊稠、華雄、李蒙、段煨等一干將領是第一時間將自家子女送來。
張濟甚至想讓張繡回爐重造一番被呂布拒絕后才作罷。
不過這書院的事情一開,對于尋常將士激勵作用或許不大,但對將領們卻是更具凝聚力和歸屬感,而且也有一些有野心想要憑借功勛打破自身出身限制的士兵多了幾分期盼。
看著那一車車從蔡府搬往書院的書籍,呂布覺得這次自己找對人了。
這段時間關中變化很大,年關過后,到了二月,春雨下來,整個關中都到處都是忙碌耕作的身影,制度的變化或許短時間內看不出效果,但能從尋常人的狀態上感受到一些。
雖然都是公田,但相比于以前給世家耕作,現在只需要交付三成,剩下的便是自己的,對于多數佃農來說,日子算是有了個盼頭。
而對于從南陽遷過來的百姓而言,也是如此,雖然稅賦似乎比以前重,但沒了雜稅,而且地也比以前多了,算下來自然也更有盼頭。
一時間,整個關中到處都是熱火朝天耕作的身影。
“這韓浩也確實頗有幾分本事。”呂布帶著人走在田間,看著這番成果,也頗為滿意。
他是做過農民的,百姓那種狀態是真的還是裝的,騙不過呂布的眼睛,沒想到昔日隨手抓來的將領,不止打仗厲害,處理政務也頗為厲害。
“主公慧眼識珠。”跟在呂布身旁的賈詡將雙手縮在袖子里,一個冬天胖了一圈兒,讓他更不想動彈了,還是呂布強硬的命令他出來,賈詡才不情不愿的跟著呂布出來四處游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