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半日閑
“窮則變,變則通。”呂布一邊落子一邊道:“如今已有名聲之人,有幾個愿意來為我所用?伯喈公該也發(fā)現(xiàn),如今這招賢令招來的,多是年輕人。”
蔡邕點點頭:“旁人只覺溫侯這次招賢令招來的,定都是些無德之輩,卻不知對于很多年輕人來說,溫侯此舉卻是讓他們少了數(shù)年苦工。”
過往的朝堂多少是看資歷的,年輕人學(xué)成之后,只能慢慢來等,除了少數(shù)人能少年時就被舉孝廉,大多數(shù)人想要入仕,就只能慢慢等。
而呂布這種考核之法一出,等于是給了那些沒有名聲卻有才干的年輕人一次機會,讓他們可以通過考核的方式步入仕途。
其實大漢過去也有通過考核來錄取人才的例子,不過那是從已成名的士人中擇優(yōu)錄取,規(guī)則簡單,誰優(yōu)誰劣并沒有一個令人信服的標準。
而呂布這次定下的考核制度不但有著完善的制度,從考題開始,何種答案為優(yōu),就已經(jīng)下了標準,評判者也非止一人,更公正也更能令人信服。
而這次的考核挑選出來的士人也說明了這一點,蔡邕準備將這種制度在書院中也推行開。
聽著呂布所言,蔡邕也只能點頭,是啊,呂布以朝廷的名義自然能夠吸引來大量賢才,單是這些賢才不會為呂布所用,而通過考核進來的人才,多是沒有其他門路,只能憑自己。
這些人想要有所發(fā)展,就只能依靠呂布,自然會圍在呂布身邊,而且這些人多是寒門或是庶出,屬于士族中的邊緣人物,對士族那一套本就反感,如此一來,反而是呂布身邊可用之人越來越多,而且還耿忠誠。
這位溫侯可當真不能小覷啊。
看著棋盤上黑白二子,蔡邕落子的速度開始減慢,蔡邕一邊沉吟,一邊詢問道:“老夫編纂漢史,很多人都來求老夫,溫侯卻從未提過一句,溫侯莫不是真不在意后人如何看?”
“我之一生,何須他人評說?”呂布摸了摸下巴,而后落子,言語聲音雖然不高,卻是霸氣盡顯。
蔡邕有些驚訝的看了呂布一眼,點點頭道:“便是這一句,足顯溫侯氣度。”
很多人嘴里的亂臣賊子,活的卻是最通透的一個,他不迷茫,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在意別人的看法,能夠虛心納諫,但想要用言語囚籠困住他卻是休想。
這樣一個人,若是潛心做學(xué)的話,成就或許還在自己之上!
這樣一個人才,可惜了!
看著呂布,蔡邕遺憾的搖了搖頭,本可成為一代大儒,名流千古,卻……罷了,個人有個人的際遇,強求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