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使者
因為水源還是比較正常的,有時候就因為牲口吃草吃過界,都有可能引起暴動,本來是羌人部落跟漢人鄉莊之間的矛盾,結果衙署的人過來拉偏架,瞬間就將矛盾激化,然后就是上報朝廷,派兵鎮壓。
總之過往很少有人像呂布這樣認真研究兩族矛盾根本所在,而后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就算偶爾有,也沒呂布這么大權勢,呂布現在在對羌漢的問題上,那是在關中大旱的時候都不曾有片刻懈怠,才有了今日強悍之間逐漸和平的環境。
如今呂布在西涼羌人之中的威望那可已經超過了馬家,如今作為金城太守的馬騰在羌人眼中不說失去了過去的地位,但現在馬騰若想拉攏羌族造呂布的反,那可就難了。
這些道理,尋常羌人不會懂,他們甚至不知道為什么現在跟漢人之間矛盾少了,看漢人也順眼了,羌漢之間的通婚都越來越頻繁了,但趙云大概明白,衙署在這其中起了很大作用。
有時候生活在底層,不求偏袒,但只求一碗水端平,但就是這個往往都做不到,而呂布現在做到了,自然矛盾就少了。
再加上呂布在這邊不斷尋找礦脈,鼓勵民間商貿,絲綢之路的開啟為這邊帶來了大量的商機,使得羌漢之間的交流越發頻繁,羌漢同源,矛盾本就不似胡漢之間那般激烈,如今衙署能夠按照朝廷的意思一碗水端平,那很多問題自然也就消弭了。
趙云突然發現,不知什么時候開始,自己越來越能理解呂布的政令含義了,這些東西在長安看時感觸不大,但真正身臨其境的時候,結合長安見聞,一下子就明白了呂布的用意。
也就是說,呂布執政其實并沒有問題,既然如此,跟關東諸侯之間的矛盾為何不能通過言語來解決?難道跟關東諸侯之間的矛盾要比羌漢之間都要大?
趙云這一路上不是思索這些問題就是看書,希望能從書中找到這亂世的根源,可惜一直走到敦煌,他也沒能找到。
且不說趙云到敦煌去找尋張遼,長安這邊,在西域使者抵達的時候,還有另外一支人馬悄然抵達長安。
“幼時聽父親說,長安并無這般繁華?!弊咴诖蠼稚?,孫權好奇的看著這人來人往的街道,他幼時孫堅跟他提及長安時,是帶著幾分遺憾的語氣感慨這古都的敗落,但如今所見,長安城中車馬如龍,繁花似錦,根本沒有一絲父親當時所言衰敗古都之相。
“公子,老主公當年追隨皇甫將軍征戰西涼已是十多年前之事,當年董卓可是將河洛人口盡數遷徙入長安,會有這般景象也不奇怪?!彪S行中年人笑的有些牽強,顯然這長安景象跟傳說中的差了很多。
“子布先生,您說那呂布會同意兄長要求否?”孫權突然問道。
畢竟呂布跟孫家是有仇的,其實對呂布來說沒什么感覺,畢竟他在戰場上殺的人多了,不過于孫家兄弟而言,那呂布就是實實在在的殺父仇人,這次受孫權派遣到關中來拜官也是看到劉備成功后孫策這里也想試一試。
孫策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名不正,他是借袁術的八千兵馬走漢江下江東,那八千兵馬是一借不復還,其實在這世道,借了不還是很正常的事情,對于前期的孫策而言,這真不是什么大事。
但現在不同了,孫策接連攻下會稽、吳郡以及丹陽,隨著地盤越來越大,他必須徹底擺脫袁術,因為名義上,孫策還是袁術的手下,只是不再聽袁術調遣而已,但這個名義,孫策現在也不想當了,他想自立門戶,而跟袁術之間的關系,要徹底斷開也不容易,畢竟袁術就算把治下治理的一塌糊涂,也只是能力不行。
有道是兒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貧,你孫策拿了人家的兵置辦基業,而且出兵也是打著袁術的旗號出兵的,現在勢力大了想自立,在江東玩兒,那有大江相隔,只要你拳頭大,隨便你,但若有一天,你想跨江來中原,那中原人可不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