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搶戲,疲秦
在華夏的歷史當中,韓人被大秦兵鋒所逼,日益頹敗,韓桓王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采取了一個所謂“疲秦”的策略。
就是以著名的水利工程人員鄭國為間諜,入秦游說,要在涇水和洛水(北洛水,渭水支流)間,穿鑿一條大型的灌溉渠道。
表面上說是可以發展秦國農業,真實目的是想消耗秦國實力,使其重心傾覆到水利修筑上,從而無瑕侵略韓地。
這個策略在某種程度上是成功的。
因為秦人確實接受了鄭國的建議,選擇修筑華夏最早期的大型水利工程,耗時十余年才完工。
期間,秦人傾舉國之力,在當時來說,耗資巨大,人工,物力,土地無不產生了巨大消耗,確實給韓人提供了喘息之機。
但另一方面,鄭國渠的修建,進一步強大了秦國。
連綿300余里的鄭國渠完工,從西把涇水引到東面的洛水,讓原本缺水的荒蕪之地瞬間變成了可以灌溉的良田,同時還減少了涇水兩岸的水患。
它的存在,讓關中地區從此成了沃野千里的大平原,也成為秦國當時的主要糧食產區,給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秦國隨后便掃平韓地,邁出了統一六國的第一步。
鄭國渠的修建,讓秦人平白多出萬頃良田,每畝地能多收取一鐘的糧食。
按秦國當時的計量單位來計算,一鐘就是十釜,一釜相當于四區,一區相當于四豆,一豆相當于四升。
也就是說,一畝地的產量是六百四十升。
要知道,當時一般土地的畝產不過百升左右,這足足提升了六倍還多,沃野千里之下,糧食產量將是一個相當驚人的數字。
放眼天下幾乎沒有哪里可以比肩。
充足的糧產,巨大的物資儲備,且關中不再被干旱和水患所困,無疑讓大秦沒有了后顧之憂。
此時,當韓毅和鄭國在車內低聲商議,說幾句話的功夫,車架旁就有韓人的隨行部署,前來通知,說秦儲有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