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六章 屯田,國事【求訂求票】
屯田本是漢以后歷代政府為取得軍隊給養(yǎng)或稅糧,而由政府組織經(jīng)營的一種農(nóng)業(yè)集體耕作制度。
屯田制的好處是組織性強,耕地面積大,應用先進耕作方法,勞動生產(chǎn)率較高,財政收入率也較高,可以進一步富國強軍。
后世的偉人亦曾說過,一支部隊要當兩套班底來用,既能打仗,也能種田從事生產(chǎn)。
這就是后來生產(chǎn)部對誕生的原因。
推動屯田制可以減輕這個年代的農(nóng)民養(yǎng)軍,和軍隊本身的雙重負擔。
上次老子他們?nèi)胧溃匆娳w淮中在親自下地,就是他在推動屯田制的落實。
這個年代,部隊的作用就是打仗,根本沒有務農(nóng)一說。
從將領到士兵,對下地種田開荒,缺乏重視和認知,甚至有些抵觸情緒。
趙淮中是憑借自身在秦軍中的強大威望,來起到帶頭作用,減弱秦軍的抵觸,進而帶動屯田制的落實。
擊退妖族后,他還準備將秦之國境北擴,把后世內(nèi)蒙部分區(qū)域納入國境,增設馬場以及進一步推動屯田制。
朝會上,群臣和趙淮中齊議各類國事。
“遵陛下所命,各地在百官殿外,增設至圣殿共十二座,預計引入先賢大圣,諸子百家位列其中。”呂不韋上奏說道。
這是老子他們上次入世,希望能推行之事。
這么做是對諸子百家學說的一個發(fā)揚和推廣,是將華夏思想源頭最輝煌紛呈,百家齊放的一個時期的精華,通過念力陣列,讓民眾有更廣泛和開放的認知和選擇。
這么做的好處是不再扼殺百家,形成某一層面的思維固化甚至倒退。
當然,這只是一種期許。
具體落實下來,阻力很大,弊端也不少。
包括韓非,李斯等法家群臣都站出來反對,認為這么做不利于安定和統(tǒng)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