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六國之吞韓【求訂】
韓非喜穿白衣,是在稷下學習時養成的習慣。他從荀子那里學成歸韓,有段時間曾意氣風發,立志要改變韓人現狀。
但其成為法家圣人后,在韓人中名望越來越高,反而成了莫大的阻力,越來越遭韓王之忌。
韓桓惠王治國不當,每多任用親信諂媚之人,欺上瞞下,使韓國力日下。
韓非子多次嘗試無果,反而遭到桓惠王嘲諷敵視,所提建議大多起到反面效果。
他成為圣人后,視角不同,許多常人不敢想不敢為之事,他也曾想過。
對他來說,奪了韓王權柄,憑自己身份,登基成為韓王并非做不到。
但他所學所行皆以法家為規范,若篡奪君權,實為天下之大不韙,所謂刑法不避士大夫,他若奪君權,便是古今最大的罪,與所學背道而馳。
所以韓非被所學和自己的人生經歷,畫地為牢,禁錮在了韓國,一身本事沒有施展的機會。
近幾年他著眼六國,眼見秦人日益強盛,以他眼力,已經能看出秦具備一統之相。
故而愈發心灰意冷,知道韓人回天乏力。
此時他獨自坐在寢殿內,手里拿的卻是趙淮中送過來的一卷書信。
五國合縱攻秦之初,趙淮中共寫了三封信,第一封給太子丹,第二封給齊王建,第三封給的便是韓非子。
手中的信,韓非已經看過多次,但仍是忍不住拿出來再看。
信上內容寫在五國攻秦之初。
但此后五國攻秦的每一步,乃至最后結果,都被趙淮中所預見,樁樁件件,分毫不差的寫在信上,送給了韓非。
信的后半段,還寫著秦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并且邀請韓非子入秦。
其中一段內容,寫的是韓非子若入秦,趙淮中將倒覆相迎,若韓非子愿意,可讓其出任廷尉(掌刑法,即等同于最高大法官)一職,位列九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