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 吳三桂,只要北京城!(求月票,求訂閱)
吳周手里拿著個沒人的四川,當然不需要去割地主的田來均了......雖然佃戶被均成自耕農后,地主的土地也租不出去,只好自己隨便種種。
但是地畢竟還在!
只要多生點兒子,以后都可以派上用場。
可朱和墭統治下的南直隸、浙江、江西雖然人均耕地面積也不小,沒有十畝也有八畝,均一均就是戶均富農的水平——一個五口之家分到四十畝水田絕對很幸福了!但是畢竟沒有大片無主的空地可以分配。所以南直隸、浙江、江西的均田肯定是均存量,必然會有許多大地主失去土地!
另外,吳周治下的地盤工商業很不發達!
所以吳周也不是很重視商稅,自然不會為了一點兒商稅去得罪境內的士大夫。
吳應熊接著又道:“不過朱和墭這回最得罪人的舉措還是漸廢科舉!他不僅要逐步廢除科舉,而且還要廣開學堂,大辦教育......要讓人人都有書讀,讓所有天資聰明之人都有機會讀書上進。這是要掘士大夫們的根啊!”
其實在科舉上進的時代,真正能走到高中進士這一步的,都是腦瓜子特別好使的學霸。
但是士大夫階級對土地和教育資源的壟斷,也阻擋了大批家境不好的聰明孩子和他們搶奪上升通道。
另外,科舉考得是文科,而八股文章又比較容易“刷題”,所以壟斷土地和教育資源的士大夫階級也就容易“固化”了。
這一點和后世某些國家的私立教育精英化、公立教育快樂化有異曲同工之妙。
吳應熊又道:“而且朱三父子自廣東起兵以來很少招納清虜的降臣降將......還經常處死被俘的清虜大員,對于入旗籍者尤為嚴酷!
雖然有紫金山之戰這個例外,但是清虜的那些帶兵官和守臣,還是知道在清虜失其鹿的時候該投靠誰的?所以二弟只管北上,無需占據州府郡縣。只要二弟的大軍可以迫近北京,河南、山東、陜西、山西之地皆傳檄可定!”
吳三桂聽完長子的分析點點頭,對二兒子道:“老二,你可明白了?”
吳應麒重重點頭:“我明白了......爹爹,大哥,你們只管在江陵等好消息吧!我的十萬大軍從襄陽北進北京不過就是兩千里地,一天走五十里,一個半月也就到了!若是那康麻子還敢決戰,哼哼......一把送他歸西,到時候天下就姓吳了!”
吳三桂聽著這話哈哈大笑,“好好,為父等著你的好消息!”
吳應熊也跟著應景一般的大笑,“二弟,愚兄也等著你的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