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章 個個都是人才!(求月票,求訂閱)
不過朱和墭畢竟不是一個歷史學家或社會學家, 對于中華文明在近代沉淪的原因,也不是非常清楚......也許這個問題根本就沒有什么標準答案。
所以他只能去試著解決自己能夠理解的問題。
在他看來, 中國古代歷史周期大循環的主要原因就是土地兼并!
而抑制兼并的藥方當然就是均田制!
推行均田制的最佳時機當然就是國初威權最盛、人口又最少,而利益集團剛剛開始出現的時候!
所以他現在寧愿把一統天下的時間再往后推一推, 也要先把最難搞的江北、江南、江西、浙江這四省均田搞定了。
不過解決了均田,也只是推遲了大循環的到來,而無法讓大明跳出這個歷史大循環。想要跳出去,唯一的辦法可能就是率先實現工業化!
而想要率先實現工業化,朱和墭眼下能想到的路數,一是建立一個可以工業化提供資金的金融體系。
二是建立一個可以為工業化批量提供人才的教育體系。
三是積極參與國際零元夠,去搶市場、搶原材料、搶資金。
四嘛, 則是自己下場當資本家或是自己扶植、培養工商業資本家了......
而這四個辦法,好像都離不開人才的選拔和培養。
所以在明王監國二年科舉大比的結果出來之后,朱和墭就將他的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人才的培養和進一步選拔中去了。這一屆科舉大比的取士數量是空前的。最后公布的進士大名單上總共有一千九百九十八人——貢士大名單上有兩千人,最后考殿試的時候少了倆, 也不知去哪兒了?
而這些人毫無疑問都是廣東、福建、江西、江南、江北、浙江等六省地盤上受過良好教育的知識分子中的佼佼者。
但是朱和墭不可能同時培養那么多的佼佼者,所以從科舉大比結束后的二月下旬開始,他都一直在親自主抓這幫新科進士的入職培訓,還試圖從中選拔出不超過十個“真正的天才”進行重點培養。
到了八月下旬,經過了幾輪篩選,朱和墭總算選出了七個天才進士。
他們分別是揚州黃履莊,杭州戴梓,漳州陳浩,雷州郭忠柱,潮州蘇哲,蘇州耿忠,徽州汪文選。
這七個人可個個都是人才,其中還有一個應該是歷史上以善于設計和監制聞名的戴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