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八十八章 大明盛世再現,東廠嚴審
而朱由校和方從哲等此時的明帝國執政者為了能夠增加人口數量、讓更多的貧困農民和手工業者從繁重的徭役中解脫出來,自由一些,主要是可以成為官營產業中的勞動力,所以就提前實施了這一政策,且是在清丈田畝的過程中實施,按照重新清丈后的田畝征收丁銀。
另外,火耗歸公則是將正稅之外因為損耗而產生的附加稅由中央朝廷統一制定標準,使地方官無自主定火耗加征稅額的權力,也讓田地多的士紳沒有機會逃避火耗或者少繳火耗,而這一政策也是在清丈田畝的過程中,按照重新清丈后的田畝實施,由西廠按照田地多寡征收統一標準的火耗銀。
以上這些,也是為什么天啟這次清丈田畝的阻力,要比萬歷初年的清丈田畝遇到的阻力,要大許多的原因。
以至于一名巡撫被藩王殘害致死,主要就是因為一旦被清丈出有賜田之外的投獻田,藩王是需要補繳更多的稅賦的。
但朱由校自己沒想到的是,他為了完成這一國內改革,竟在最后要用去國外“借糧”的方式來徹底打垮國內的既得利益者。
他自然可以用武力強行奪走勛貴們的糧,而實現這一目的。
但朱由校沒有這樣做,他選擇了用武力先強行從國外“借糧”。
因為朱由校不想讓國內的人覺得他這個皇帝會無理由的拿走別人的合法資產。
朱由校寧肯讓國外諸番覺得他這個皇帝蠻橫霸道,會無理由搶走自己國家的利益。
在生產力大爆發之前,朱由校沒法做到對內對外都是圣君,還能讓國民更加富裕。
不過好在清丈田畝以及這個過程中伴隨的攤丁入畝、火耗歸公等國內改革,已經推行一半,預計明年會在全國徹底完成。
使得帝國的財政收入大幅度增加。
萬歷前中期的盛世中興之象再次得以重現。
這不僅僅是表現在國家收入增加方面,也表現在普通民眾的收入增加方面。
糧價下跌到比萬歷中期還低的價格,使得本是普通雇工的杭春江的工錢收入可以在買糧之外有更多的剩余,用來投資自己孩子的教育。
成衣店的老板杜首昌很高興地看著糧鋪里水牌上寫的“一石三角銀幣或三吊錢”的糧價。
他頗有遠見的,在糧價還是兩吊錢一石的時候,找人幫忙買了二百石糧,使得他現在一下子賺了二十元銀幣,算是除朝廷外,少數幾個靠抄底賺了銀子的商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