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朕得有自己的親信勢力
而且農業受氣候影響大,可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氣候對農業都是不友好的。
何況,大明有免稅資格的權貴士紳隨著帝國的延續是越來越多,他們占有的田地也越來越多。
所以,大明的農賦正常情況下只能越來越少,除非加征農稅,可一直加征下去,大明的百姓遲早要反,大明的統治體系遲早崩盤。
因此。
大明要想不亡,繼續強盛下去,只能去商業上開辟財源。
而開辟商業上的財源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加征商稅,一種是以搞官辦商業。
萬歷已經搞過商稅,派太監去各地收礦稅就是例子。
但遭到的反對聲很大,以至于在泰昌即位后,東林黨就當即慫恿泰昌把這個制度廢除了。
當然,因為宦官們不是專業的稅收人員,的確在征稅過程中造成了很多問題也是事實。
而且宦官本身也是既得利益者,所以導致很多時候加征的礦稅還是轉移到了普通工人身上,使得底層矛盾更加尖銳。
所以,朱由校沒有打算一開始就恢復礦稅以及加征商稅,畢竟這需要大量專業的稅收人員和一個完備的稅收制度建立起來后才能實現征收到豪紳權貴的稅而不是被豪紳權貴們借此機會盤剝百姓。
所以,朱由校選擇了第二種即搞官辦商業。
這也是孫承宗和徐光啟所建議的一種。
可見孫承宗和徐光啟也知道加征商稅的利弊,所以沒有直接建言朱由校讓朝廷加征商稅。
當然,至于孫承宗和徐光啟是不是因為自己也是權貴士紳的一員,而不希望朝廷加征商稅,只接受讓朝廷和自己家族都跟著賺錢的方式,朱由校就不知道了。
本來朱由校沒打算讓孫承宗和徐光啟這些文官替自己搞官辦商業,而是直接讓太監和宗室勛貴來搞。
不過,朱由校細想后也不得不承認,如果要搞官辦商業,他還真只能讓徐光啟和孫承宗這些文官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