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五十二章 增補政事堂大臣 內政改革廷議
至于讓熊廷弼入閣且進入政事堂,則是朱由校開始讓有地方執政與掌軍經驗的官員進入大明核心決策層的又一舉措,而熊廷弼自然是代替王象乾。
而朱由校還讓韓爌入政事堂,自然是因為韓爌還算識趣,他作為皇帝自然也很愿意看見有官員識趣地站在自己這一邊,他不怕官員識趣,就怕有的官員不識趣。
韓爌如愿以償地進入了政事堂。
他仍舊沒有真正的滿足,因為他不得不承認,他好像還沒有獲得乘轎子入內廷的資格。
所以,韓爌基于之前的經驗決定接下來繼續老老實實地跟著皇帝的意圖行事,少說話,多點頭做事,沉默是金。
……
“計量院調查發現,棉紗局和織造局現在的利潤依舊持續攀高,而供貨需求也依舊不斷增加,蓋因去倭國等地采買棉布的外夷商船依舊大量轉頭來到松江采購,但這也就導致我們官營棉紗局與織布局的工人依舊不足,另外,天津一帶的制造業需要的工人也嚴重不足,還有棉紗與生絲等原料的缺口也很大,所以,接下來要增加朝廷國庫收入,得從這兩方面著手,不知諸公有何高見?”
方從哲受朱由校指示,召開了一次由內閣與大九卿參加的內政廷議,主要是為接下來的內政改革做準備。
因此,方從哲也就在這次廷議主動說了起來。
而方從哲所提到的計量院則是朱由校最近新設的一個負責統計各類數據的機構。
畢竟一個國家的內部統治是需要很多數據作為參考的。
“工人不足,就要更多百姓進入工廠才行,以下官看,首當其沖的是嚴格限制權貴士紳與富商過度蓄奴現象,必須嚴查!禁止他們過度蓄奴,讓更多投身為奴的百姓恢復民籍身份,從而進入工廠養活自己!另外,就是當廢黜賤籍,令一些漁民可以進入工廠謀生。”
已成為戶部尚書的畢自嚴這時候先說了一句,他之前一直在天津負責搞制造業,將流民轉為工人,所以,也最清楚失去土地的百姓除了成為流民,還有哪些歸屬,根據他訪查得知,無非就是投身為奴。
“清丈田畝的事也得盡快執行,只要把大量無主之田清查出來,以皇莊的形式化歸朝廷官有,就能用來組織百姓種棉花與桑葉,畢竟有主之田要種糧,那么無主之田就正好用來解決棉花與生絲的不足,等將來糧食不足時,再用來種糧,總之,朝廷得需要一批公田用于調度。”
西廠總督汪應蛟受朱由校在皇明圣訓里提到的一些思想,而提出了盡快清丈天下田畝的觀念,當然,他作為西廠的總督,負責收稅,也希望盡快清丈田畝,好向欠稅大戶們繼續開刀。
“極是!”
韓爌表示了贊成,只是有些言簡意賅。
“沒有異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