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六省 孟加拉灣的鄭和省與漢人大遷徙
這一帶已經成為大明的大糧倉,甚至大有印度熟、天下足的趨勢。
拋開民間交易的糧食不算,光是官糧都不少,整個呼格里港的運糧官船就沒斷過。
這些官糧現在皆是大明經略西北和東北后勤糧食來源。
朝廷沒有將西征和在東北拓邊的糧食負擔壓到中土百姓身上,而是轉移到了這些對外開墾的農業區。
畢竟大明本土現在因為氣候不好,災害不斷,很多時候還需要反哺。
不過,對于現在的大明本土,自然災害發生情況還是比歷史上的崇禎時期好很多。
因為國庫充裕和沒有戰爭,所以朝廷有足夠的財力和人力去興建水利、增建公共衛生工程,另外,大量無地百姓遷徙往東南亞和南亞的殖民區,使得這些百姓不用去南贛、陜南、荊襄、夔東、云貴這些地方毀林造田、填湖造田,對自然的破壞度也變小,生態環境得到保護,所以等到現在的天啟十八年,歷史上的崇禎十一年,朱由校發現各地發生的自然災害無論是烈度和還是頻率都要小很多。
話轉回來。
當聯盟軍的統帥張同敞在抵達鄭和港,看見散落在田野間的白墻黛瓦,和穿著明式漢服的漢人后,就有一種自己還沒離開中土的錯覺。
不過,當張同敞抵達離莫臥兒統治區最近的漢人聚居地——王景弘城(巴特那),看見城外臟兮兮地土人以及一看就很落后貧困的村落后,才意識到自己早已沒在中土,而是來到了大明于海外新設的鄭和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