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九章 保護國內生態,建國家公園,設皇家文學藝術獎(二合一)
“這朝廷得了上億兩賠款,光第一批支付的賠款就達五千萬,把持朝政的劉某人,卻依舊不肯賜恩于天下寒士半點!真是令人寒心!”
連同在此處的禮部右侍郎陳偉崧也忍不住說了一句。
而在對朝廷現今大富亦不肯優免士紳很感到失望之余,一叫張爾素的翰林官頗為關切地主動問著朱慈燦另一件事:“敢問殿下,朝廷可愿開禁關內采礦之事?”
“本殿下提了,但依舊被元輔阻攔!言開禁關內礦業,會傷我華夏元氣,而引發更多天災,當養關內之氣,使我華夏江山得以休養生息?!?br/>
朱慈燦回道。
“這和華夏元氣有何關系!天災與德政不修有關,乃人怨所至,這元輔怎能昏聵至此!”
張爾素很激動地說了一句。
在他看來,如果關內不開放礦業,意味著私人資本就無法進入礦業,也就不能使自己這些巨賈富商靠礦產能源這一暴利產業實現財富的更快增長。
如同如果只準在關外和海外采礦,就會使得礦業領域里只有官營資本。
而礦產能源這一暴利產業也就只屬于官營資本的。
因為官營資本才有這個實力去海外、關外開礦,可以在朝廷的幫助上,動員更的財力和人力。
所以,張爾素希望朝廷準予在關內開礦,本因就是這樣可以讓民間的商人涉足礦業。
畢竟在關內開礦,不需要太大的成本。
民間商人可以很輕松的獲得經營機會。
但朱由校和他的輔臣們,考慮的不僅僅是商人的利益,而只想著民間商人多賺點。
他們考慮的是整個民族的長遠利益。
也就依舊沒有開這個口子,盡快不少被富商巨賈收買的官員學者在鼓吹或旁敲側擊地建議朝廷開放關內的礦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