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 莫須有
秦德威沒想到,自己才離開沒幾日,與前同事們的散伙飯還沒吃呢,就又重新來到了會同館。邁進會同館大門,頗有一種“前度劉郎今又來”的感慨。
大司馬身旁還有三個人。其中一個是顧老先生,另外兩個不認識。秦德威猜測,估計是南京刑部和都察院的堂官。
眾人紛紛落坐,唯有小學生罰站。
秦德威閑著也是閑著,忍不住就開始挑撥:“王大司馬啊,這江京兆很藐視你這欽差啊。不到您怎么想的,換成我絕對不能忍啊。”
此時有個府衙書吏過來,說事代替江府尹傳話的。
有經驗的人一聽就明白了,江府尹估計是覺得自己很難解脫,干脆就不來了,免得還要被某“刀筆吏”羞辱一次,反正最后都是由天子定奪。
至于秦姓“刀筆吏”也是稍微有點吃驚,沒想到這江府尹還挺有個性,很有點愿賭服輸的光棍氣質。
這時法司二大佬之一,看胸前補子大概是都察院的那位站了起來,對王廷相拱了拱手說:“既然京兆尹不來,那本官也沒必要陪著坐聽了,且先告辭。”
于是王廷相就拍案道:“京兆尹不來便罷,我等先開始吧!秦德威上前來陳情!”
秦德威吭哧了好一會兒,也沒能開始陳述。
秦德威苦笑幾聲,無奈道:“在下......居然不知道怎么說啊。”
秦德威叫屈道:“老大人明鑒,絕非故意作怪!實在是在下慣于與人口舌爭鋒、激烈互辯,不太能適應這般在公堂上安安靜靜,單獨自行說話的方式。”
你這意思就是習慣了在公堂上與人用吵架方式交流?讓你自己說單口的居然還不適應?
顧璘:“......”
另一邊的刑部老堂官“哈哈”笑道:“有趣有趣!那就讓老夫來質問你。”
秦德威了然,原來是南京刑部的周尚書,便有行了個禮。
“秦德威!你不過一縣衙刀筆,膽敢窺伺京兆府尹,預謀羅織上官,究竟是何居心!”
當初府衙二公子江存義橫行不法,與在下結了深仇,在府試時又被其蓄意構陷!
話又說回來,先有江府尹立身不正,然后才有在下可趁之機!這個因果不可倒置!”
本官只說了一段,你瞬間就噴回四段?
京兆尹既手握王畿地面,又是位列廟堂朝臣,權柄不可謂不重,甚至一般的侍郎也比不上!
眾人不僅陷入了深思,江府尹確實小心謹慎的有點過頭了,甚至到了低調的地步。
所以他不愿意節外生枝,生怕會影響到自己的鄉試差遣!這點從他放棄主持府試時,就可以看出來,稱得上不惜代價的保住鄉試提調官位置。”
在一個三品大員心里,對鄉試提調官這樣的差遣,怎么可能在乎到如此地步!
秦德威點點頭道:“老大人言之有理,在下也想不通,想來想去,又有了一個大膽的猜測!江府尹想在鄉試上做點事情,比如舞弊,所以他才會如此在乎鄉試提調官位置!”
“有句話道是,大膽猜測,小心求證!”秦德威想也不想的反駁道:“想到這里時,在下又多出一個猜測!
肯定是想幫助他的近親舞弊,所以他才十分不得已,所以才會極其在乎鄉試差遣!若沒了鄉試差遣,拿什么去幫人?”
想到這里時,在下也百思不得其解,純粹的猜測推演也就陷入死胡同,進行不下去了。
周尚書質疑說:“你說了許多,只憑這些猜測,就敢給京兆尹定罪?前代的莫須有也不過如從了!”
欽差大司馬王廷相聽到這里時,突然想起了保留官職戴罪察看、被發至蘇州督造金磚的華通判。
秦德威繼續說出自己想到的疑點:“于是在下發現了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江府尹家只有二公子張揚跋扈,也從來沒人見過大公子!
比如,江府尹全家都住在官舍里,為何不接了長子過來同住?
還有就是,江府尹上任也快三年了,為什么從來不見大公子來看望父親?浙江距離南京又不算遠,大部分路途還是水路。
周尚書不耐煩地說:“又是猜測,又是疑點,照我看來全是以小人之心妄加揣測他人,然后捕風捉影之談!斷然不可采納!”
人才與天才之間的區別,就在于有沒有這種想象力!只有具備這種想象力,才能推動事情實現化繭成蝶的突破!
那么新的問題就來了,江家大公子戶籍是浙江的,怎么才能參加南直隸鄉試,接受自家父親的照應幫助?這個答案就很好想到,唯一的辦法就是冒籍!”
“在下也曾經請人去浙江打探過,那邊人說,江家這位大公子過繼給了宗族里其他房絕戶,然后這兩年在外游學去了,并不在老家。
聽到這里,王大司馬不禁又想起了那位保留官職、待罪察看,被發至蘇州督造金磚的華通判。
說到此處,秦德威亮出了最后一點:“恰好在下在兩個縣衙都有點能力,查過本科鄉試一百幾十人的舉子名單,里面還真有姓江的人。
然后在下就去架閣庫里花費時間翻檢舊檔籍冊,終于翻出了最原始的落籍底檔,這個江瓚原籍居然與江府尹同一個縣,同一個鄉里!”
江府尹到南京城上任,然后這個江瓚就移民過來落了籍,還與府尹來自同縣同鄉,還都姓江。
去浙江那邊打聽時,也大致了解了一下江大公子的長相,與這個江瓚居然也非常吻合。
公堂里鴉雀無聲,王大司馬、周大司寇、顧老先生一起瞠目結舌,被震撼的無以復加,像是活見鬼了一樣。
估計小學生身上主角光環發作了,有天降奇運,誤打誤撞就得到江府尹罪行的鐵證;
結果小學生半點實證沒有,全踏馬的是靠他自己純腦補,和孜孜不倦、不厭其煩、受迫害妄想式的陰謀論猜想!
這又算什么?最極致的推斷能力?最天才的想象力?還是最敏銳的洞察力?
周尚書作為預設立場的反方,有點不甘心的說:“審案要憑照律例,講究的是實證啊,你這......”
但審江府尹這樣的人,憑照的是天子圣意,什么證據不證據的,全看天子的心證!”
只有王大司馬和顧老先生對小學生的言論習以為常,沒有任何心理波動。
江府尹不來是對的,來不來結果都一樣,已經被小學生靠著“莫須有”給釘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