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一章 畫風不對
秦中堂就這么在心里碎碎念,為自己的“大明補鍋匠”命運而唏噓感慨著。
說實話,他也不知道自己未來能做到哪一步,也不敢妄想憑一己之力就搞出整套現代化文明。
能折騰出一個東亞版的沙俄,就算對得起祖宗和后世了。
正當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秦德威思考未來時,殿上其他大臣都已經開始挖空心思,想著如何勸慰嘉靖皇帝了。
畢竟這時代的君臣倫理關系講究一個“君憂則臣辱,君辱則臣死”,君父情緒如此不佳,在場臣子有義務去勸慰。
在安撫皇帝情緒這方面,嚴嵩是高手,率先有了思路,先對嘉靖皇帝勸道:
“北虜年年寇邊,次數多了,總會有一兩次偶然,故而今年深入也只是偶然而已,陛下不必過于耿耿于懷。”
秦德威嘆道:“嚴閣老敢保證,明年、后年不會再出現偶然嗎?若真再出現,嚴閣老會對說過的話負責嗎?”
嚴嵩默念“忍”字,對秦德威的話充耳不聞,又道:“況且北虜不過搶食賊而已,搶完也就退了,并不傷我大明根本。”
秦德威嘆道:“前朝宰相必起于州郡,而我朝非翰林不入內閣,二者相較各有優劣。
方聽嚴閣老所言,對邊鎮軍民百姓的性命財物如此之冷漠,似乎完全不知民間之疾苦。
這真讓我明白了,宰相不起于州郡的弊端啊!”
嚴嵩默念“忍”字,對秦德威的話充耳不聞,又道:“北虜即便深入也只是搶掠,必定還要回去塞外。
于今應急之策,可以調動宣府軍馬,命其向西增援大同,攔截北虜歸路。”
秦德威嘆道:“想象的總是很美好,現實里卻差的太遠。”
嚴閣老不默念“忍”字了,但還是沒興趣與秦德威斗嘴,繼續很有“章法”奏道:“邊鎮兵鋒不振者,其弊有五。
一是將不知兵,兵不顧將;二是人無斗志,器甲不修;三是尖夜縱虜,笞罰不加;四是主將權輕;五是官吏失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