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七章 朝議
聽到自己兒子的名字后嚴閣老此時才反應過來,秦德威剛才可能是故意的?不,一定就是故意的!
秦德威的意圖再明顯不過,就是拿著自己兒子當人質,而這個意圖很大概率也不是即興發揮,而是從一開始就有的念頭。
也就是說,秦德威從一開始就已經有了親自去東南的想法,所以才會考慮如何應對自己,考慮的結果就是拿嚴世蕃當人質!
但秦德威卻沒有把真實意圖表露出來,甚至還推出了曾銑這個極為逼真的假目標!
一度讓所有人都以為,秦德威會壞事變好事,趁機力推繼父上位,進一步擴大政治勢力!
這讓嚴閣老也產生了誤判!而誤判的后果,就是連續不停的付出代價,只為交換秦德威去東南!
先后答應了張潮入閣,答應了王廷相暫代軍機處,還答應了給予總督兼巡撫的全權!
而這些代價本來并不需要嚴閣老付出的,秦德威本來就想去東南!
旁觀者看到這里,也終于恍然大悟,有種看到大結局的感覺。
其實也不能怪嚴閣老誤判,無論換成誰在秦德威對面的位置上,都會產生誤判。
在大明官場的觀念里,中樞最貴,京官其次外方再次。
所以離開中樞去地方不算是好事,哪怕是當欽差也是低就,誰聽說過哪個內閣大學士去專門當欽差的?
所以稍微正常的官僚都不樂意接受這種安排,秦德威這樣熱衷功名、追求權力的人肯定也不例外。
再說就算東南出了倭寇事故,秦中堂作為頂尖的上位者,完全可以諉過于下,讓下面人去背黑鍋,沒必要親自去補窟窿。
這就是所有人產生誤判的根源,都從人性自私角度出發,按照正常利益邏輯去考量秦德威的抉擇。
然后沒想到秦德威突然“負責”和“無私”了一次,嚴閣老實在有點非戰之罪的意思。
不過大家內心感覺秦中堂有點過分了,俗話說的好,罪不及妻兒,如果沒有正當理由,這樣把嚴世蕃當人質是不是太過了?
如果在官場斗爭中,都毫無理由的這樣隨便調動別人兒子,把別人兒子當人質,那官場就亂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