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一章 一生只有一次
張潮張學士在郁郁寡歡中,暫時離開了京城,山高路遠,再回來估計要年底了。
按正常規律來說,這種要回老家省份的差遣,京官們都是非常雀躍的,可張學士總覺得自己是被放逐的。
于是他就帶了套《楚辭》在路上攻讀泄憤,尋找一下與屈原的共鳴。
其實往各地王府派遣使節,規格不用那么高,張老師身份明顯是比正常超標許多。
但蜀王府又有點特殊,據說當年武宗皇帝駕崩后,有兩種繼承皇位方案,一種是讓嘉靖皇帝這個堂弟來嗣位;另一種方案就是從蜀王府找個晚輩,過繼給武宗皇帝當兒子。
很可惜,首輔楊廷和與張太后選擇了第一種兄終弟及的方案,埋下了大禮議折騰的根源。
在嘉靖朝前期,尤其是嘉靖沒生出兒子的前十幾年,蜀王府簡直就是最讓嘉靖皇帝敏感的宗藩了,在很多大臣心里可能默認是嘉靖皇帝的備胎。。
所以去蜀王府的使節規格高點也正常,而且去了也有監視檢查的意思。
當然,現在嘉靖皇帝有了不止一個兒子,對蜀王府的警戒心下降了不少。
在張學士離開京城的次日,就是今年的第二次議禮朝會日。
參加人員基本與第一次沒多大變化,仍然指定為三品以上大臣,五品以上詞臣,禮部主事以上官員,司禮監諸太監列席。
唯獨少了張學士和秦學士師生二人,讓許多人不禁犯嘀咕,這到底是巧合還是偶然?
如果有可能的話,很多人根本不想來文華殿參加今天這次朝會。
升座后,嘉靖皇帝迫不及待的下旨:“前番豐坊獻言明堂大饗之禮,爾等有何議論,盡可說來!”
殿中鴉雀無聲,沒有人出頭奏答,氣氛十分緊張。
嘉靖皇帝對此非常不滿意,開金口說:“禮部說來!明堂配享之禮到底應當如何?”
禮部尚書嚴嵩邁著沉穩步伐出列,奏道:“明堂大饗,以功德宜配文皇帝,以親宜配獻皇帝?!?br/>
從功德角度出發應該用太宗,從親情角度出發應該用你爹,所以皇帝你看著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