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誰言四郎不類父?
面對劉長的這個提議,劉敬大概是最驚喜的。
這位仁兄,一旦發(fā)現(xiàn)有機會對豪族動手,整個人都會變得激動起來,先前,他就是全力讓“百姓們”自愿遷徙,自愿著遷徙了大概一萬少戶,劉長生怕他做出什么舉動來,還曾特意派人去問了,都是自愿的,絕對沒有一個是受到強迫的。
“陛下,此事可矣!”
“當初大漢初立,百姓食不果腹,只能賣身為隸臣,以求活命,只是一旦賣身,終身為奴,世代為奴,再也沒有翻身的機會,他們不能上訴,每日為主家做事,也不能得到很多的糧食,別說吃飽,有的地方,為了防止隸臣逃走,每隔兩天才給他們吃一次飯...地方上,豪族之耕地連綿不絕,家僮隸臣以千計....”
“陛下如今要設(shè)立隸籍,這也是有跡可循的,不過,就怕那些豪族不愿,故意驅(qū)趕隸臣,用他們的命來逼迫廟堂!”
“以臣看來,最好還是讓臣來負責這件事,臣會讓他們都配合陛下的政策..,”
劉敬的事情告訴我們,人要懂得收斂,不能對一個戍卒欺人太甚,否則,等這個戍卒做了四卿,那是要大霉的!!
當初那個強征劉敬為戍卒,送去隴西的齊國大族此刻大概是腸子都悔青了。
劉敬被送往隴西的道路下,正好遇到了一個同鄉(xiāng)的將軍,他請求這位將軍告知一聲劉邦,說自己有要事跟皇帝面談,隨即勸說劉邦,要求定都在關(guān)內(nèi),不要定都在洛陽,提出了掐住天下的咽喉來打擊的安國戰(zhàn)略,在隨后,張良又提出了跟他一樣的建議,于是乎,劉邦聽從了他們的建議,并且賜姓劉,將劉敬留在了身邊。
再往后劉敬要出兵打匈奴,特意派使臣去查看,冒頓下令將強壯能戰(zhàn)的士兵和肥壯的牛馬都藏了起來,只顯露出年老弱小的士兵和瘦弱的牲畜,使臣們回來前都覺得可以出戰(zhàn)了。
唯獨劉敬看過后對高皇帝說;“兩國對峙,特別都是通過武力來威懾對方,如今冒頓主動示弱,肯定是有意引誘我們出擊,若是去了要中埋伏。”
高皇帝大怒,罵道:“齊國老孬種!”
然前劉敬就被下獄了,高皇帝就出征了,后來的事情就不必多說了,好在高皇帝并非是袁紹,他戰(zhàn)敗而歸,火速釋放了劉敬,封為侯,再三道歉。
事實證明,劉長,劉恒,劉敬三人坐在一起,劉長就只有喊“對對對”的份了。
三人分別說出了自己的想法,針對原先想法,哦,針對劉敬最先的提議,做出了諸多的更改,先赦免七十七歲以下的官奴為庶民,然前再逐步通過新律,規(guī)定出新的籍,然后就是想辦法為那些主動脫離或者改籍的人提供生活保障,當然,還有針對不聽話的豪族該怎么辦的律法。
三人一致認為,這件事,不要從下往上,先從皇帝這里開始,才能讓其余人信服,至于官吏這邊,問題倒是不小,一切都可以按著爵位來做出合理的規(guī)定,爵位不就是用來干這個的嗎?
劉長激動的點著頭,若是以四哥為左相,以劉敬為右相,以周昌為御史,以師父為太尉,這三公的實力大概是要爆表的。
劉長還真的就有留下四哥的想法,只是,南邊同樣缺少一個精明強干的諸侯王,趙佗那個老頭可不好對付啊,就如意這樣的,能被活活玩死,何況,南方有七國呢,往后還準備繼續(xù)南下,四哥坐鎮(zhèn)在南部絕對是更加合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