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四章 延遲消息
“關鍵是錢!”
見岑如柏尚有些迷糊,蘇子籍扳著手指說。
“第一就是朝廷本身收入有限?!?br/>
為什么無論是前朝,還是本朝,都沒有什么賑災的習慣?自然是因全國各地年年都有各種災情,有些地方甚至時不時就會來一場,次次都賑災,朝廷哪里有這么多銀子?
“第二就是強干弱枝?!?br/>
岑如柏立刻懂了,各省各郡縣,都得解銀上交,地方上其實沒有多少錢,偏在這種事情上,朝廷把責任扣在地方上,地方官府有錢就去賑,沒錢就閉嘴、自認倒霉,想從朝廷求得銀子,很難。
而能有銀子賑災的地方官府,又能有多少?同樣不多!
就像順安府,以往一旦出了水災,災后最先緊著做,其實是配合治水衙門去修一修水利,再出一筆銀子,幫著農人補種莊稼,這兩筆銀子用出去,府庫基本就光光了,哪里還有銀子賑饑?
雇用人力,修筑設施,這更是大筆開銷。
現在蘇子籍用的“以工代賑”的辦法,其實賑災與雇傭,是可以結合,但是銀子哪來呢?
沒有銀子,別的郡縣想學都沒有辦法。
“第三就是災能擴田?!?br/>
聽到這里,岑如柏也不由沉默了,是,每到災年,百姓只得變賣自己田地來渡過災荒,而官紳地主就可以擴充一次。
岑如柏勉強笑了笑:“公子,朝廷早有定策,年年登記的百頃田就是明證。”
不要把朝廷當傻瓜,地方官府的一個責任,就是拆分巨額田地,凡是登記到百頃田的人家,二代必拆,不拆就衰。
事實上由于多子多孫,下一代不用拆分,就自然分了,很少能完整傳遞到一人手里去。
可就算這樣,還是有不少人孜孜不倦擴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