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國蹶行(19)
黜龍
山坡上,金戈夫子張伯鳳走后,大魏皇叔曹林便漸漸收起了原本智珠在握的表情,轉而變得茫然與落寞起來。
沒錯,他是大宗師,一直到現在,哪怕大魏已經事實上崩塌,他本人道途再難有所進,可依然是一位大宗師,是這個世界上最頂尖的暴力掌握者。
但作為一個領袖,他曹林卻未免過于失敗了。
最明顯的一個,就是連李清臣都背叛了他。
說句不好聽的,如對張伯鳳態度上的誤會,如果他曹皇叔想,似乎是可以問出來的,但是為什么沒有問呢?為什么會是李清臣一句話他就信了呢?
前期,自然是因為局勢沒到那份上,或者說雙方立場的分離看起來像是心照不宣,那時候沒必要也不值得問;而等到后來,大魏朝的遮羞布被陡然解開,局勢崩塌式的下滑,這個時候,又有些不敢問。
不過,這些都不是真正的緣由,真正可悲的一點在于,他沒有可以信任的人來承擔這個任務。
讓誰來呢?
大魏以關隴為本,為此不惜壓榨其余各處以獨肥關隴,可關隴貴族們卻在大魏崩塌之后毫不猶豫的選擇了疏離與背叛,白氏稍一冒頭,大家便蜂擁而上,迫不及待的圍攏過去……便是張伯鳳自有大宗師風范,沒有輕易淪為他人工具,但作為晉地第一世族的張氏不也從政治上切實投靠上去了嗎?
不然自己如何會誤判?
當然,即便如此,曹中丞也沒想到,靖安臺出身的人,他一手提拔的年輕關隴一代,居然也背叛了他。
這種挫折給曹林的打擊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他甚至不愿意承認這是一種背叛。
作為旁觀者,而且是見過太多人的上位者,曹皇叔其實很理解李十二郎的一些做法,別看對方當時說的言之鑿鑿,似乎是什么理念之爭,但實際上,攤誰腰上挨了一刀斷了修為前途,又被活捉扔在監牢里不管,都會一輩子放不下的。尤其是李清臣出身名門貴公子,卻是一個輸不起的性格,且早在靖安臺時便已經顯露……若是曹林記得不差的話,那一次李清臣就是輸給了張行,然后不惜壞了規矩,去請家中長輩出面說和,行賄了臺中管人事的朱綬。
其人秉性如此,何況天下事本就躲不過一口氣難咽,卻也無所謂高尚與庸俗了。
但是,這依然不是李清臣湖弄自己的理由。
曹林們心自問,或許天下隨便一個黎庶都可以站出來指責他無德,或許隨便一個關隴貴族都能理直氣壯與他進行政治對抗,但對于靖安臺內部的年輕俊才,他真的都做到一定份上了……出身好的,不會因為對方的家族跟自己是否在政治上對立全都一視同仁,出身差的,他也愿意抬舉對方,連張三都想過收為義子,連秦寶他都留了一命。
如果不是李清臣來說,他會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