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俠客行(17)(2合1還債)
八月底,魏道士即刻東行,往東平郡去見祖臣彥,并立即勾連成功。
九月上旬,接到了傳訊的黜龍幫各處頭領也都紛紛折返,就連蒲臺那里,即便是程大郎不好來,對部隊過河打登州最為不滿的房彥釋也已經啟程了,雄伯南雄天王也許諾,若是近日登州城破,便也獨自過來。
倒是小周和魯氏兄弟中的魯二,因為有張行叮囑,依然暫時留在了蒲臺水寨。
沒錯,因為軍事目的,那片灘涂地到底是被圍起來了,成為了禁止閑人進入的軍事重地。
九月上旬,暫不提黜龍幫的蠢蠢欲動,只說這一日,久等未見援軍的登州郡郡城終于宣告城破,義軍大舉涌入城內,隨即,周邊的益都、北海、臨淄等名城也被掃蕩。到此為止,早在三族爭雄時期便以富庶聞名,一度作為東楚國后期核心統治區的大河下游繁華地帶,徹底翻了天。
平心而論,高士通是東齊高氏末裔,孫宣致也是一方大豪強,便是能編出那首《無向東夷浪死歌》的王厚也應該做過底層吏員,都是有那么一點明白的……所以,盡管在攻城期間三位大首領相互推諉,也都有讓雜牌先上的傳統藝能,城破之后,更是搶占地盤、分割城區、小規模火并,可實際上,三人也都下達了維持軍紀的相關指令,并有遵守承諾打開官倉,按比例放糧的舉動。
殺官、降吏,開倉、招兵,順便勾心斗角,威逼利誘,招攬豪杰,試圖搞出來一個大盟主,這些事情,該有的都有,不該有的也都有。
然而,這種經典的義軍浪潮并沒有維持太久。
畢竟,登州郡郡城告破之后,再去向周邊城鎮掃蕩,不免要分派首領、分路進去,而這個時候,這些首領的良莠不齊便展現了出來,軍隊組織不夠嚴密的情況也展露無疑:
有的首領出身吏員、豪強,讀過書、修過身,多少能有個心目中的體統姿態,然后照著描,卻忘了給老百姓放糧,整日與城內降服的官吏做姿態;
有的則出身底層,萬事皆好,放糧分財最踴躍,卻在官家小姐面前走不動道;
還有的干脆是城市或者村鎮潑皮出身,他們打仗最勇猛,最不怕死,也是義軍蜂擁而起后身份地位提升最快的那一撥,卻忍不住在控制一個城池后放肆無度,金銀財帛、醇酒婦人全都要,以至于劫掠殺戮全都不少。
有沒有官吏出身卻還能知道給老百姓放糧的?
有沒有底層出身同時潔身自好的?
有沒有潑皮出身,然后忽然醒悟過來,及時收手的?
都有。
但也注定會有人一頭扎進去,更何況,隨著局勢發展,數十萬義軍攻城略地,以登州為核心,地盤每天都在擴大,獨據一地自己打起旗號的首領每天也都在增多,相互服從也越來越弱,行事自然也愈發肆無忌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