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二章:殿下千歲
“錯了即錯了,沒什么不可認得,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啊。”劉健微笑:“勸農書既然錯了,而今,太子親自做了典范,身體力行,這效果,豈不是比區區一篇勸農書,要顯著十倍、百倍?”
弘治皇帝一愣,眼里放光,不得不說,理論水平而言,劉健確實高明。
什么學術之爭,什么理學、新學。
這些爭議很重要嗎?
事實上,確實很重要。
可這有什么關系呢?至少對于天子而言,太子肯去體會民間疾苦了,這就是大幸啊。而對于宮中而言,天下的萬民,得知太子殿下親自作為典范,在西山耕作,那么……則豈不是比勸農書要有用的多?
劉健的著眼點,不在于學派和學說的爭議,卻將宮中的利害關系給分析透了,這事,對宮中有莫大的好處,其他的……都不重要。
弘治皇帝莞爾,連連頷首:“劉卿所言,甚是,朕深以為然。”
劉健淡淡道:“不過,太子殿下出城學習,事關殿下的安危,老臣頗為擔心,因此,老臣以為,西山的衛戍,還需增強為好。”
弘治皇帝若有所思:“調一支軍馬至西山左近,以備不測?”
劉健頷首。
弘治皇帝道:“擬一道章程來,不只如此,太子的行駕,也需加強……”
“父皇……”朱厚照卻忍不住插口了:“兒臣以為,不可。”
“……”
弘治皇帝微微皺眉,這才剛夸你幾句,你就開始開染坊了是吧?
朱厚照卻很是認真的說道。
“兒臣跟著王先生學習,是以秀才朱壽的身份,倘若如此大動干戈,這西山,豈不又成了一個詹事府?兒臣是去歷練的,既是求知,也是磨礪自己,倘若如此大張旗鼓,王先生還敢教嗎?其他的讀書人,又怎么敢去?便是西山的礦工和農戶,怕也不敢接近兒臣了。”
朱厚照道:“既是體會民間疾苦,如此大動干戈,最終又流于形式了,這件事,所知的人不多,只要不泄露出去,廠衛暗中加派一些保護,西山那兒,又有一支羽林千戶所,足以保障兒臣的安全無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