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三章:小徐啊,你變壞了
徐經感慨萬千,匍匐在地,一聽恩師如此說,心花怒放。
方繼藩道:“起來吧,恩師帶你回家。”
徐經一聽回家二字,又忍不住哽咽。
他巍顫顫的起身:“恩師,學生此次,是自木骨都束回來。”
方繼藩冷靜下來,聽著徐經的匯報。
其實徐經不是歐陽志,在方繼藩心里,徐經是個圓滑的社會人,徐經繼續道:“此次,學生擅自帶回來了一些使節,借此,來恢復他們對大明的朝貢。”
后世的人很厭惡朝貢體系,方繼藩倒也覺得朝貢體系問題不小,可公允的說,朝貢在這個時代,幾乎是最佳的選擇,大明已占據了這片大陸最肥沃的土地,積攢著數之不盡的財富,效仿佛拉機人,去打劫窮鄰居,這種事,大明是做不出的。
這朝貢體系在設計之初,倒是頗有大明穩固天下各國的必要,譬如朝鮮國在元時,曾在朝鮮國的濟州建立了養馬場,而大明自然是決不允許,朝鮮國的馬場養出無數良馬。最終,留下什么隱患,這戰馬,乃是最珍貴的戰略物資,大明的戰馬,當然是多多益善,而藩國一旦馬多了,難免會有其他的企圖。
因此,太祖高皇帝在與朝鮮國建立朝貢體系之初,就指名道姓,朝鮮國必須按時進貢戰馬,那當初蒙元人在朝鮮國所設置的養馬場,最終成為了大明養馬之地,朝鮮國不得不如數上貢,國內卻幾乎沒有足夠的戰馬,以至于,頂級的貴族,也只好用牛車來代步。
不只如此,大明朝貢體系之中,看似好像大明在吃虧,藩國獻上各國的奇珍,如倭國送上倭刀,這些倭刀,可不是平白來的,而是匠人們無數次鍛煉而來,所用的鋼,乃百鍛鋼鐵;朝鮮國進獻戰馬和人參,其他諸國,特產各有不同。
可真正握有定價權的,卻是大明啊。
在大明眼里,你朝鮮國的馬,值錢嗎?倭國的倭刀,不就是一口刀,能值幾個錢,來來來,五百大錢考慮一下。
而大明對于各國的賜予,依舊還是用的是大明的定價,我這絲綢不一樣,你市面上都買不到,我這瓷器厲害了,沒有十兩八兩銀子,你打著燈籠都找不著。
太祖高皇帝,以驅逐北虜起家,一輩子都沒吃過別人的虧,他所設計的朝貢體系,大致就是如此,收藩國實物,以較低價格來充實自己,與此同時,再賜予對藩國而言,稀有的絲綢、瓷器。
看上去,這是一筆吃虧的買賣,可實際上呢,絲綢、瓷器,不過是奢侈品而已,而各國的藥材、戰馬、刀劍甚至是美女,則充實進了大明的后宮,也以低廉的價格,充實進了大明的軍隊。
而在定價權又被大明完全掌控的情況之下,這種朝貢貿易,各國看上去是占了大便宜的,你看,這些家伙拿不值錢的馬、刀、藥材,換了我大明稀有的絲綢和瓷器,我大明天子,隆恩浩蕩,德被四海啊。
至于為何這個看上去不算太壞的制度,總給人占了巨大便宜的感覺,無非是因為,歷史是大明所修著的,這個時代,誰掌握了歷史,誰就掌握了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