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九章:墻倒眾人推
“陛下,饒命啊……”
可惜沒有人理睬他,一群殿外的校尉沖了進來,將他拖起,如死狗一般的拖了出去:“陛下,陛下……”
劉大夏的哀嚎越來越遠。
可滿殿群臣,再沒有人肯為他說話了,即便是跟他熟稔的人至始至終都是冷眼旁觀,好似他不過是一個陌生人。
弘治皇帝憤怒之后,深吸了一口氣。
“沒有海圖,沒有造船的資料,那么,這一切,都必須從無到有,沒有前人借鑒,沒有老祖宗們的經驗,這海,也要下!兵部,先拿出一個制定下西洋的方略,要快,各部要予以協助,尤其是戶部,不要怕靡費錢糧,文皇帝能下西洋,朕也可以下,文皇帝可以從無到有,朕也可以!”
“臣遵旨。”馬文升沒有猶豫,他很清楚,下西洋已經迫在眉睫,誰敢阻攔,便是死不足惜。
李東陽身為戶部尚書,亦是出班,很是鄭重的開口說道。
“老臣先做個許諾,兵部制定章程時,錢糧的事,不必考慮其中,如何盡快落實下西洋要緊,缺銀子,缺糧,戶部千難萬難,要難,也只難戶部,再難,也總會能有辦法。”
工部尚書洪鐘也站了出來,他曾是四川按察使,總督過薊州軍務,一生的經歷,和當初的兵部尚書項忠差不多,都是在地方上磨礪出來的,因此對劉大夏燒毀海圖之事,早有不滿,對項忠充滿了同情,此時開口道。
“工部會想盡一切辦法,征募能工巧匠,在福建、廣東、江浙等地,想來還有不少老匠人,口耳相傳了一些造海船的秘術,臣命人努力探訪,看看能否行得通。”
洪鐘對此深為憂慮,造船和造海船是不一樣的,劉大夏燒毀的乃是遠洋海船的資料,何其的寶貴,這汪洋之中,風浪極大,所以如何加固船身,如何保證船上的補給,甚至是遭遇了海賊,如何作戰,還有哪一處有海島,上頭有淡水,可以補給船隊,哪里可以停泊靠岸,海上什么季節風浪大,這每一個資料,當初都是用人命堆出來的,工部能做的,就是趁著當初最后一批下西洋的船匠、水手們那兒,想盡辦法自他們的子孫那兒,搜羅一些資料。
弘治皇帝的臉色,才緩和了一些,只是搖了搖頭,旋即便嘆了口氣。
“有勞諸卿了。”
他已沒了心情,外頭的天色,已經晚了。
“涉及下西洋之事,凡有奏報,無論何時,要立即呈報入宮,朕都要親自……一一過目。”
大喜大怒之后,弘治皇帝臉上略帶疲倦,他深深的看了方繼藩一眼。
“方繼藩獻番薯,使我大明百年再無歲饑之患,這是大功,等有朝一日,若是能尋到那珍珠米、玉米,方繼藩,依舊記為頭功,諸卿……天色不早,且告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