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三章:斬草除根
他剛想說,卻見一人徐步而來。
這人正是王守仁,王守仁的腳步走的不緊不慢,眾人便呼啦啦的又朝王守仁行禮。
王守仁只點了點頭,接著看向朱厚照:“小朱秀才學了什么,說來聽一聽。”
這時,朱厚照倒是顯得有些不好意思起來了,他想了想,才道:“國家以農為本,百姓有了飯吃,才最是緊要。”
眾人不禁失笑,還用得著你說嗎?這個道理,大家早就知道了。
王守仁卻沒有嘲笑他,而是帶著淡淡的笑容道:“你繼續說下去。”
朱厚照又想了想,便道:“可怎么才能使百姓有飯呢?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可見,想要讓人吃飽飯,不餓肚子,絕不是讀書人口里說說而已。”
這一下,眾人倒是沉默了,再沒有人取笑朱厚照,而是一個個神色認真起來。
“這……就是王先生知行合一的學問啊。讀書人不能只嘴上能說,還要俯首去做,就如先生教我們耕地一樣,先生只是讓我們耕地嗎?我們讀過書的人,耕地的手藝不及農戶的一半,其實這耕地的本意是在行動中去獲取耕種的知識,再積累這些知識,貫徹行動。”
“就像……豐城伯張信一樣,你看那張信,他讀過書,他也在西山耕地,可他和尋常的農戶不一樣,正因為他讀過書,所以他有‘知’,因而他耕地時,更注重方法和知識的積累,但凡有什么心得,都會通過竹片將其記錄下來,記下來之后,才可耕出更好的地了。尋常的農人靠著老祖宗的經驗,一畝地,倘若只能出三石的糧,可他不同,同樣的作物,他可以產出四石甚至是五石,這是為什么?”
“這就是他貫徹了知行合一的緣故,他會不斷的去觀察,什么樣的作物施什么肥最好,什么樣的作物需要澆灌多少水,甚至他會記錄不同地溫之下作物的生長,這就是他和尋常農戶不同之處。”
“讀書人總是說要齊家治國平天下,其實這都是空話!為何朝廷敕封張信為豐城伯,而不敕封這些號稱要大治天下的讀書人?這是因為,一個豐城伯,他雖只是讓一塊地提高了一石的產量,可因為他的知行合一不斷的積累這些種地的學問,將來推而廣之,將這些經驗和學問傳播天下,整個天下,又能增長多少糧食呢?一百萬石,一千萬石?又或者五千萬石?這是何其可怕的數字啊,這些糧食又可以養活多少人呢?”
“豐城伯每日所做的,其實不過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一件事,讀書人不屑為之,可他的行為,和他的行為所積累出來的真知,卻使天下人受益,即便一百個才高八斗的大儒,十個所謂賢能的大臣,也及不上他一人對天下人的恩惠。”
眾人越聽,越是津津有味。
小朱秀才竟能舉一反三,實是很了不起啊。
朱厚照在父皇那兒,沒有享受到尊重,可在這里,卻享受到了。
看著眾人專心致志地聽著他說話,他心花怒放地繼續道:“現在張信打算在培植一種能夠在大漠中生長的作物,倘若這種作物當真能在大漠中生長,那么……歷朝歷代的先賢們做不到的事,便可自新建伯和豐城伯的手里完成,你們知道這將會帶來多大的好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