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九十章:待民以寬
以往征糧是最令人頭疼的問題,現在,因為征糧所引發的問題,也都迎刃而解了。
朝廷征收糧食,最大的問題其實就在于損耗。
這損耗是極驚人的,往往要征一百斤,最后入庫的能有一半,便算是幸運了。
而為了從尋常百姓手里搶奪僅剩的口糧,地方的稅吏,以及為官府代勞的保長甲長,每到下鄉征糧時,就需大量的人力,這么多人力,都是嘴巴,如此一來,這既給朝廷極大的麻煩,也給尋常的百姓,添加了極大的負擔。
如今土地免租,這地不是百姓的,卻又是百姓的。
百姓們有了足夠的土地耕種,足以養活一家老小,甚至還有有一定的余糧,因而對于繳納皇糧,抗拒的并不嚴重。因而,只需下鄉催收,往往不會有太大的麻煩。
另一方面,土地免租,是與繳納皇糧掛鉤的,若是不繳納皇糧,次年則收回土地。
因而,百姓們竟對納糧的積極性很高。
那方繼藩,指使著他的徒孫,在各鄉設立了糧庫,這等糧庫規模小,招募數人,而后自然就有百姓前來繳糧,倉庫入庫多少,繳納多少,賬目上都是明明白白的,而繳糧的區域,大多都在江南,其他地方,可用銀子代糧繳稅,而江南乃是水鄉,這糧庫的糧食一滿,則利用利用遍布在江南的水網,送至府庫,而后再通過漕運,押解入京。
兼任了戶部尚書的李東陽,對此尤為熱心,他記了七八個人的名字,這些都是當初西山文學院,金榜題名之后,入仕的地方父母官,他們努力在地方上,采取新的糧稅征收之法,因而,第一批糧食押解入庫的時候,李東陽頓時對這數人,贊不絕口。
“劉公,這新的糧稅法,只怕也要鋪開了。”李東陽尋到了劉健,眉飛色舞的道:“劉公可知,往年糧食入庫,都是在歲末,可現在……離歲末還早呢,可今年,卻已有四個府,九個縣將第一批糧賦押解入京了。”
劉健捋須,戶部的事,他不太管,畢竟他要管的事太多了,何況這本就是李東陽的職責,劉健自是不會干涉的。
“噢,今歲這樣的早?”劉健的話里也透出了驚訝。
李東陽的心情不是一般的愉快,笑道:“是啊,不但早,而且這一批押解來的糧,你猜一猜看,報上來的損耗是幾何?”
劉健微笑,他極少看到李東陽賣關子,這自是大喜事了,便大膽的猜道:“不會是四成吧?”
四成的損耗,是極低的數目了,劉健記憶的最清楚的是,文皇帝在的時候,只有永樂九年南陽府打破這個記錄,一時傳為佳話。
李東陽笑著搖搖頭:“再猜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