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天才
到了歲末,就算核算的時候,戶部那兒,有專門的人員進行核算,方繼藩好奇的取了一份簿子,一目十行的瀏覽了一遍。
大抵就是:弘治十一年三月,入庫絲十一萬斤、布三十三萬匹、入庫關銀九萬三千四百二十三兩;糧五十四萬石……”
這密密麻麻的數據,看得方繼藩頭皮發麻。
大明所謂的稅收,主要是以實物為主,因而研究歷史的人,看了一眼大明每年入庫的歲銀,大抵也不過是在數百萬兩上下,比之其他朝代,可謂是低的令人發指。可實際上呢,稅銀只是小頭中的小頭,真正大規模入庫的,卻是絲綢、茶葉、糧食甚至包括了瓷器,還包括了無數的物資,這些林林總總的物資,方才是大明重要的財源。
只是這個時代的出納和入賬的計算方法,實在是原始的過分,戶部核查的人員,不過是在一筆筆的賬目上加加減減。
可想想看,一個江蘇府就有如此龐大的計算量,放到兩京十三省呢?這還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物資的輸送過程之中,還會有損耗,既然有入賬,自然在這過程中,還有出納,因而……戶部到了歲末時的出入賬極為龐大,而且這等加減的算法,未必準確,還需一而再、再而三的核算,又因為計算量驚人,所以又必須有專門的人員分頭并進,各自核算,最終,再來匯總。
方繼藩瞇著眼,看著這案頭上一沓沓的簿子,也不禁為之頭皮發麻。
朱厚照眼睛里布滿了血絲,想來,為了賭這一口氣,他已熬了一宿了。
朱厚照其實也有固執的一面,從歷史上他隔三差五非要往大同偷溜,嗷嗷叫著要去打韃靼人就可以看出來。
可是……這密密麻麻的賬簿,方繼藩自己都看得頭皮發麻,便是那戶部要核算,沒有十幾個人,不斷的進行反復的驗算,花費許多天功夫,怕也未必能得出準確的數字,你太子殿下一個人,憑啥能算出來。
無用功啊。
說著,朱厚照又將眼睛埋在了案牘上,他忍不住低聲抱怨:“方才本宮算到哪里了?都怪你,老方,你分本宮的心了。”
“我來算!”這個坑爹孩子,方繼藩心里忍不住吐槽,可多少,還是有些心疼他,雖然二人的年齡相差無幾,可方繼藩卻是兩世為人,心理年齡卻足以當朱厚照的大哥了,見朱厚照如此,方繼藩氣定神閑:“你取賬簿來,一本本給我看。”
朱厚照詫異的看著方繼藩:“你還會算數?”
“我是神算子!”方繼藩坐下,先是取了一本賬簿。
論算數的水平,方繼藩雖是文科生,可畢竟還是對這個時代的人有著足夠的碾壓優勢的,說難聽點,隨便丟一個微積分或是勾股定理亦或微積分來,都足以讓古人提高幾百年的算數水平了。
當然……方繼藩不打算用算數,因為即便拿出看家本事來驗算,自己至少也需花費一兩天時間,才能將這些賬簿整理出來,那么……如何得出真實的答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