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章:圣人之心
“圣人之道,即在心里啊。既存在于內心,又何須如腐儒們一樣去上下求索。存在于內心的圣人之道,我們該費盡一生之力,去實踐它,所以就有了行!君子有六藝,我們學習擊劍之法,殺人之術,若能在學習之后,面對韃靼人時而不惶恐,不想著用自己去血去成全忠義,而是想方設法用自己實踐的擊劍之法,去尋覓韃靼人的破綻,殺死他們,保護身后的百姓,這便是你的良知,與你的實踐合二為一。”
“你的良知之中,不舍農人辛苦耕耘,你學農,學習如何才可使地里的糧食,種的更好,你記錄下莊稼的生長,寫出一簿農書,推而廣之,這也是知行合一。”
“大明有百五十萬讀書人,百五十萬的讀書人,人人都知圣人之道,都有圣人之心,人人都知仁政,都知道什么叫做忠孝,知道禮義。天下百五十萬人的讀書人,你挑出任何一個,問他何為仁,他們都可以搖頭晃腦告訴你:‘上下相親謂之仁也’,可是呢……”
王守仁凝視著所有人,一字一句地接著道:“可是這百五十萬的讀書人,九成九知道何為圣人之道,也懷有圣人之心,卻是成日在坐而論道,在死讀書,在談心性,在談山水。那么……這樣的人有圣人之道,有圣人之心,又何用?韃靼人來了,他們無用,他們只好流血;天災了,百姓們餓殍遍地,人相食時,他們無用,他們便做詩,說什么天下百姓興亡之苦;大水泛濫,人間淪為地獄時,他們既不會修筑堤壩,也不知如何保護百姓,他們照例還是無用而已。”
“……”
所有人沉默著,感覺正被王守仁狠狠的打臉,臉火辣辣的疼啊。
到了這個時候,弘治皇帝卻是異常的震驚了,定定地看著王守仁,顯得若有所思。
方繼藩背著手站在門口處,微笑著看著王守仁……
果然不愧是他的門生啊,和他一樣犀利,雖然有些地方被他帶偏了一些些,可這張嘴,那王朗老匹夫幸好已死了千年,有本事投胎來我大明,我方家的王守仁照樣再罵死你一次。
此時,王守仁抬頭,燭火之下,清瘦的臉上露出了倔強之色:“這就是我大明知圣賢之道的人,這便是百姓們供養起來,有的食君之祿,有的食民脂民膏之人,這就是我大明的士大夫們嗎?許多人在邊鎮被屠戮,許多人衣不蔽體時,可他們還能關起門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這是什么?這是恥辱!士大夫之恥!”
說罷,王守仁低下了頭,算是講完了。
他顯然也不打算給其他人繼續抨擊他的機會了,隨即收拾起了講臺上的一些雜物,準備要走了。
學堂里,每個人都看著王守仁,可鴉雀無聲。
真的……罵的太狠了。
今日王先生,言辭尤其的犀利啊。
王守仁理了理身上的儒杉,正準備抬腳離開。
突然,有人道:“王先生豈不也在空談,若是韃靼人到了面前,想來和王先生所批判的讀書人,又有什么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