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八章:君臣同心
終明一朝,每一個人都知道,眼下土地兼并問題的嚴重,也明白解決問題的辦法。
可是……哪怕是到大明滅亡,到了幾乎要亡天下的地步,也沒有人愿意去解決這個問題。
倒是到了清朝雍正年,將士紳一體納糧解決了。
這固然是因為雍正本就是個狠人的原因,可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大明是真的皇帝與士大夫治天下,大明的統治基礎,本就是仰賴于士紳,自己砍自己,不存在的事。
而清朝表面上,是維持了大明的國策,可實際上,雍正的基本盤,來源于后金人,此前所謂被優待的士大夫,終究不過是外人而已,所以雍正可以毫不猶豫的對反抗者舉起屠刀,誰不服,就宰了你,讓你閉嘴,你就得乖乖閉嘴。
因此,在大明玩這個,不啻是在玩火,風險很大。
此時,弘治皇帝吁了口氣,他抬眸看了一眼方繼藩,道:“好了,方卿家,朕想聽聽你,如何士紳一體納糧。”
方繼藩認真起來,道:“陛下,士紳為何不肯納糧?”
弘治皇帝不禁一愣,這個問題,他沒想過。
面對弘治皇帝的反應,方繼藩像是早就知道似的,此時接著道:“這是因為士紳在納糧之后,也未必能使自己有好處。因而這天下士紳一聽到納糧,就勢必群起而攻之。”
“所以眼下要解決根本問題,就必須讓他們知道,朝廷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做到這一點,讓他們真正嘗到了甜頭,到時,即便會有牢sāo,可他們的抵抗也斷不會如此激烈了。”
弘治皇帝皺了皺眉,若有所思,口里則道:“現在,難道不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嗎?”
方繼藩沉默了很久,而后道:“兒臣不想深入探討這個問題,畢竟事情只能一件一件的解決,兒臣所說的用之于民,是在于那種看得見,摸的著的好處。”
“好吧。”弘治皇帝始終凝眉:“你繼續說下去。”
“所以,可先在一縣做嘗試,至少先將反抗降到最低,若是這士紳一體納糧,在該縣得以解決,再徐徐圖之,慢慢的推廣。不妨我們將該縣稱之為模范縣。”
模范縣……
弘治皇帝不禁一怔,方繼藩總能給他們冒出新鮮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