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六十九章:削藩
可方繼藩竟說,這沒什么了不起的。
方繼藩道:“這里頭,任何一門學問,想要發展,使無數的想象,成為現實,根本的原因,其實就是銀子。陛下啊,這銀子,是世上最好的東西,國計民生,無一不是和銀子有關,陛下的內帑,需要銀子。國庫需要銀子。西山要建宅邸,也需銀子。百姓們要衣食住行,也離不開銀子。而要造蒸汽機車,所需的銀子,就多了去了。從最初的研制,到此后的鐵軌鋪設,再到運營,這里頭,是數千萬兩紋銀。將來,要將無數的鐵軌鋪開,那么……又需要多少銀子呢?”
弘治皇帝頷首,這句話,說對了。
當然……
皇帝的一言一行,都是會被記錄,寫入史冊,或者,流傳出去,成為天下人的談資的。
因而,弘治皇帝雖然心里認同,卻是淡淡道:“朕看,銀子固然要緊,可是德孝,方為根本。”
眾臣心思復雜,紛紛頷首:“陛下說的是,方都尉將銀子看得太重了。”
方繼藩:“……”
“繼藩,你繼續說下去。”弘治皇帝老臉微紅,鼓勵方繼藩。
方繼藩道:“陛下真是一語中的啊,當然還是德孝最是重要,不過,兒臣先說銀子。富國強兵之道,其根本,就是錢糧,倭人們來此,哪怕學習了再多新學和西山的學問去,對于他們而言,也是無用。因為……他們哪怕懂得了蒸汽機車的原理,又如何造車呢?車造不出來,哪怕是懂,又有何用?”
“所以,兒臣請陛下召他們來京,其本質,就是釜底抽薪,徹底斷絕他們的錢糧積累。陛下想想看,這些倭人非富即貴之人,紛紛來大明定居,居京師,不太易,可住房,乃是他們的長期需求,因而,就不得不買房,買了房,要住下,還有衣食行,他們在此學習,還需學費,他們在此條件優渥,可銀子從哪里來的?歸根到底,還是從他們的領地中來。他們從農民和商人手里征了稅,或是從自己的礦山那兒,得到了收益,都會源源不斷的送來京師,這些銀子,養活了無數的匠人,同時,也會注入進蒸汽機車的繼續研究中去,他們來的人越多,學習的越多,最終,反而離不開我大明了,因為……他們所學習的東西,在倭國毫無用武之地,只有在大明,才可以化為現實。”
方繼藩笑吟吟的道:“兒臣將此稱之為虹吸效應,倭人的貴族,越是習慣了大明帶來的便利,他們領地內的財富,就會源源不斷的送來此,那么,他們哪里還有余力,效仿我大明富國強兵呢?這才是兒臣,懇請陛下召各國權貴子弟入京的原因,他們來的越多,花費越大,最終,他們的子子孫孫,只會將京師作為他們的故鄉,而他們的領地,不過是他們維持優渥生活的工具而已。”
“兒臣如此用心良苦,有人卻污蔑兒臣這只是想要賣宅邸,陛下,兒臣比竇娥還冤枉哪,兒臣心心念念,都是為了我大明的千年大計,哪里有什么私心,他們這般的侮辱兒臣的清白,兒臣懇請陛下,讓人將兒臣的心剖開,且看看,這顆心,到底是忠是奸!”
方繼藩的話,揭示了一個道理。
任何學說,都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上。
說穿了,什么都需要銀子,沒有原始資本積累,你拿當下的國富論,丟去給周武王,周武王三年之內,就保證自己的腦袋,會被懸在王城上。
沒有原始的資本積累,哪里來的這么多銀子,聚集在極少數人手里,這極少數人又如何操控這巨量的財富,當倭國這些大小諸侯們,將他們的收益和領地里的稅收,統統送來京師,維持他們在京的奢侈生活之時,這只會不斷的壯大大明,而使整個倭國,源源不斷的失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