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仁心
江臣親自帶著一排排的文吏,在此擺了筆墨,搭了棚子,每一個災民,俱都重新進行登記。
姓名、年齡、四肢是否完好,是否有疾病,來的是幾口人,原籍在何處,是否能寫出自己的名字,是否有一技之長。
記下了,而后制了木牌,分發給他們,此后,便準其進入京師。
這一批人,足有七八千人。
趙牡就在其中。
他不過是個少年,十三歲大,父母早已失散了,只懵懵懂懂的跟著隊伍走,一路上,有人給他分發了紅薯干和蒸餅,跟隨著人流到了一處人跡罕見的地方,遠處,這里正在建設新樓,那新修的道路,恰好延伸到了新樓的盡頭。
無數的匠人在樓中忙碌。
而靠著新樓,則是連片的棚屋。
帶著他的人,是個書院的書生,他管轄著九十多戶人家,到了地方,這書生便忙去了棚屋里尋了人,片刻之后,便開始拿著一個簿子,開始指定大家各自的棚屋了。
據說未來,他們可能會住進那新樓里去。
不過現在,只能在那棚子搭建的屋子里待著。
書生帶著九十多戶人參觀了棚屋附近的主要設施,有專門的醫館,有暫時新建的牙行,不過這牙行并非是用來買賣人口的,而是專職推介工作,還有一個小食堂,棚屋畢竟不能隨便生火,未來會有大量的人口聚集在此,一旦釀成了火災,后患無窮。
因而,這小食堂,就暫時負責了九十多戶人就的飲食。
書生開始宣讀,自此之后,他們便是第七組的人了,第七組九十余戶,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里,有什么困難,都可以找他,他可以出面去解決。
這使趙牡心里安心不小。
他雖不太記得書生的名字,可這一路來,都是這書生照看著他們,有什么事,也都是他去交涉,他就如一個盡職的大兄長,且據說還讀過很多書,博學多聞,他不但熟悉京里的情況,而且對上,還有書院給他撐腰。
這就導致,他成了九十多戶人家與官府聯系的通道,哪怕是有什么差役來,也都是先尋他來出面。
若是尋常百姓,零零散散,毫無組織,到了這陌生的環境,要嘛心里發虛,不知所措,要嘛這些災民,會內部自行的出現一個類似于道門、幫派之類的組織,最終,這個暫時的棚戶營地,混亂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