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一十章:大功臣
想到這個的就有劉凱之,劉凱之已按捺不住了,急匆匆的道:“太子殿下,這些作坊主們豈會同意,價格低廉,他們就無利可圖了。”
朱厚照鄙視的看了他一眼,這個人真是……沒有前途啊。
朱厚照正色道:“一個作坊,要生產(chǎn)出貨物,涉及到的成本多種多樣,并不只是單純的生產(chǎn)這樣簡單,譬如,他們需要準備倉庫,將生產(chǎn)的商品入庫,而后,還要雇傭人,四處尋找買家,可一般的買家,所需的貨物,或多或少,這就導致,他們的生產(chǎn),可能不能持續(xù)。對于作坊而言,他們最害怕的事是自己生產(chǎn)出來的商品積壓,一時銷售不出去,這會承擔巨大的倉儲成本,甚至還會引發(fā)巨大的風險。”
這話淺顯易懂,至少弘治皇帝是懂了。
不錯……
朱厚照繼續(xù)道:“因此,兒臣提出大規(guī)模且持續(xù)穩(wěn)定的訂貨,對于各個作坊而言,兒臣便是他們的衣食父母,甚至有的作坊,不必雇傭銷售人員,減少中間環(huán)節(jié)之中許多的開支,只專心于生產(chǎn)即可。因而,他們給兒臣的貨,雖是低廉,卻因為穩(wěn)定和訂貨量大,足以讓他們有利可圖,還可使他們后顧之憂,他們只需根據(jù)兒臣的巨大訂單,調(diào)整生產(chǎn)即可。”
原來如此……
弘治皇帝想到自己當初在作坊里,最終被陳彤折騰的差一點破產(chǎn),其中最大的原因,也在于貨物積壓,這是極可怕的事,風險實在太大了。
弘治皇帝不禁多了好奇,興致勃勃的道:“太子繼續(xù)說下去。”
于是朱厚照隨即道:“拿了這些低廉的貨源,兒臣再尋其他的商賈,令他們分銷,兒臣手里的貨物價格低廉,不只如此,而且所有的貨物,應有盡有,商賈們?nèi)粢浳铮槐刭M心去和作坊談,只需尋兒臣即可,兒臣保證貨物的質(zhì)量,也能隨時保證出貨,童叟無欺,對于那些商戶們而言,省心省力,哪怕是他們直接和作坊談,也未必能拿到這個價格。”
“可問題就在于,商戶們也要掙銀子,拿了貨,怎么掙銀子,卻是一個難題。兒臣既然決心涉足此業(yè),首先便是要想商戶之所想,因而,這個百貨商場,才應運而生。有了這百貨商場,一旦這商場可以遍地開花,那么……商戶們還擔心,從兒臣這里定來的貨物,銷不出去嘛?”
“因而,昨日兒臣的百貨商場建了起來,起心動念,決心在天下各州府投入銀子,建大小百貨商場的商戶,數(shù)之不盡,商戶們來自天下各州府,他們在各地,自有自己的人脈和資源,因而,對他們而言,在本地建立商場不是什么難事,唯一難得,反而是貨源,若是不能持續(xù)供貨,又或者是,根據(jù)不同的銷量,及時調(diào)整進貨,這便是天大的事,一個商場涉及到的貨物,數(shù)百上千,難道他們要一個個和作坊去談,因而最便利的方法,就是尋到興國商號,由興國商號穩(wěn)定供貨。”
“這些銀子,多是定金,這才只是昨日一天而已,現(xiàn)如今商戶們嗅到了商機,已是開始行動起來,只怕在未來,會由更多的訂單和定金到興國商號來,興國商號從中得到的利潤,便在于此。”
這是一個極簡單的原理。
這個時代的作坊和商戶之間,本身就溝通不太順暢,彼此之間,想要建立起信任,也極不容易,而對于商人們而言,任何一個商機的出現(xiàn),等你慢慢的尋覓到了供貨商,與對方建立起了信任和較為穩(wěn)固的關系時,可能找個商機,就徹底的措失了。
興國商號,則成為了一個平臺。
說白了,商號就是賺差價的中間商,在上一世,雖然許多的商業(yè)模式,都在極力想要撇開賺差價的中間商,可在這個時代,中間商并非是落后的產(chǎn)物,恰恰相反,它反而成了工商之間的潤滑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