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九十一章:人才啊
他頓了頓,旋即便一副認真嚴謹的模樣,繼續說道。
“元朝的時候,蒙古人對于商賈頗為放任,尤其是回商,更是大行其道,他們遇到了災年,就聯合士紳,囤貨舉奇,兼并土地,且個個綾羅綢緞,蓄養的家仆,數千上萬,數不盡的珍寶,糜爛在他們的倉庫里,而尋常百姓,卻要承擔沉重的徭役,一遇天災,便是顆粒無收,最后淪為奴隸,這也是為何,莫道石人一只眼、跳動黃河天下反的原因。
太祖高皇帝正因為如此,對于囤貨居奇,投機倒把可謂是深惡痛疾,因而,在借鑒了蒙元滅亡的前車之鑒上,頗有幾分用力過猛?!?br/>
方繼藩用余光打量著弘治皇帝,見弘治皇帝認真聽著,他才又徐徐道:“可是,此一時、彼一時也,當初天下需要恢復生產,需要安定下來的百姓,開墾荒地。所以,崇尚勤儉,本沒有錯。只是現在,今時不同往日了。天下的財富,十之八九,都在商賈們手里,商賈們現在心存疑慮,若是不肯將銀子掏出來,陛下,現在有數十上百萬人,都仰仗著大量的工程和作坊來維持生計,若是商賈們,不將銀子拿出來擴大生產,不進行投資,害怕花銀子,也學著來勤儉,那么……這天下的百姓,還有事做嗎?百姓們的需求,極是簡單,不過是有口飯吃而已……”
“國富論之中,兒臣的學生劉文善,曾提及到一樣東西,叫做‘內需’,也就是說,生產是來源于需求,有了需求,才有了生產,生產過程之中,需要招募人手,需要給匠人和徒工們發放錢糧,而生產的商貨,通過有需求的人購買,這銀子,卻流通到了另一個商賈手里,同時,也流入了許多匠人和徒工手里。因而……當下的情況,是要讓銀子不停的流動起來,流動的越快,方才可使庶民們,也能從中分一杯羹,不至令他們衣食無著。”
“太祖高皇帝的前事,確實讓商賈們生出了疑慮,他們害怕顯露自己的財富,擔心有朝一日,自己的財富,會給自己帶來滅頂之災,因而,他們雖然起初時,冒險掙了大筆的利潤,可一旦財富到了一定階段時,他們反而變得謹慎起來,他們開始效仿士紳們一樣,想要將那巨大的財富,藏匿起來,這樣下去,可就糟糕了。”
“因此,要解決當下最大的問題,是要反太祖高皇帝時期的做法,要讓商賈們,安心起來,放心大膽的將自己的財富,曝露而出,要引起一個風尚,唯有如此,才可避免引發可怕的問題。”
弘治皇帝心里對此,倒是有數。
國富論他已經看了幾遍。
劉文善那里,他也詢問過很多次。
國富論之中,其中最可怕的敵人,就是銀子流不動了,一旦流不動,大量的作坊,失去了需求,會紛紛倒閉,無數的匠人,因此而失去生計。
弘治皇帝方才道:“原來如此,此一時彼一時,不錯,卿家說的很好,這樣說來,眼下,我大明是迫在眉睫,定要讓那些商賈們,掏出銀子來?”
方繼藩微笑道:“陛下,正是,否則,極有可能發生滯脹,到時,只怕要萬劫不復了?!?br/>
弘治皇帝倒是謹慎起來,他撫案,心里竟有些無可奈何,一雙眼眸認真的凝視著方繼藩。
方繼藩很明白弘治皇帝的心里。
這做皇帝的,要殺人頭容易,可是要讓人掏出銀子來,卻是難上加難。
大明皇帝里,還真沒幾個,能教人乖乖掏銀子,還能成功的先例。
歷史上,崇禎皇帝曾向大臣們借錢,當時朝廷已經內憂外困,眼看著,天下就要不保,可大臣們照舊,還是雙手一攤,沒錢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