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境界
也就是接近道,運用道,得到道。自然可以長生不老。呼風喚雨,這和施展法術有本質的區別,只需要“呼喚”就夠了,大道自然會回應他們,就如同在這無色界一樣,就是所謂的“口含天憲”。
其人超凡脫俗,絕塵棄世,無論之前是人是妖,一旦跨越這一步,同類就只有彼此。他們可以理解凡人。凡人卻不可能理解他們。
但這仍然不是最高境界,八次天劫,煉虛合道,才是終極追求。
到了這一步,不再是運用規則,而直接成為某種規則的化身,大道的代言人。譬如大自在天的大自在之道,譬如真武大帝的玄武之道等等。
道不滅,身永存。所以大圣們只能被鎮壓,不能被消滅。
一只小鳥扇動翅膀。就能暫時克服引力,但即便是集合全人類的力量,也無法消滅引力。只能像鳥一樣,借助別的法則暫時克服引力的影響。
而煉虛合道并不意味著無情無性。否則就不是合道,而只是被同化了。就如同他始終憑自己的意志來操控五洲世界,而不是成為世界意志的一部分。
于是他便清楚的認識到,自己這條大自在之道,早晚都要放棄。前人開辟出的道路,固然讓后人可以走的輕松許多。但也堵死了那最后一步。
大圣們,菩薩們,大帝們,全都是大道開辟者,所以可以稱之為“大”。菩薩的本意為“大覺之人”。
他也明白了,為何這“無色界”會被作為十八層地獄的最后一層。這里抽離了全部色相,依托其上的“受想行識”全都失去了憑依,自然是顛倒夢想。
他又慶幸自己不是真正的佛門弟子,否則絕難達到四空定的最后一定——非想非非想定。
“非想”的意思就是不想,但不想也是想,還是放不下,忘不了,有所執,著了相。所以僅僅不想是不夠的,必須得“非非想”,才能心無掛礙,堪破色相。
“四禪八定”也屬于想的范疇,也屬于色相。
而對于一個潛心佛法,修行到如此境界的佛門弟子來說,要他放下佛法,可比俗人們放下一百個前女友或前男友都要困難。越是下定決心要放下,執念反而越深,越不能與無色界相通。
李青山卻沒這個掛礙,只是工具罷了,有用就拿來用,沒用就丟一邊。
諸法空相,非法法也。
他又覺得萬分遺憾,一旦他很清楚,自己離開無色界,這些領悟全都會失去,境界也馬上會退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