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六章 八里之處
古月兒嬌嗔地看著他,那意思是你不也是男人嗎,怎么就不這樣呢,是老了不行了嗎?
俞大猷終于出發了,他帶著二百人的隊伍,押著十輛大車,皆以鐵鏈鎖住,浩浩蕩蕩地向京城方向走去。
當然,由于沿海地區道路曲折,因此并不總是一個方向,比如剛出發時,他們就需要先向東走。
俞大猷不敢提前設置伏兵,因為他知道白蓮教的耳目眾多,就是自己的大營中,也不敢絕對保證,沒有一個士兵跟白蓮教有關系。
他也不可能帶著更多人馬上路,因為一來那樣會打草驚蛇,引蛇出洞的計策就白費了。
二來他這趟的任務,也不允許那么做,否則朝廷會懷疑他是邊將作亂,要帶兵攻打京城,所以二百人是他能帶的極限了。
不過他也在心中計算過,白蓮教徒分布雖然廣,但人數密度并不大,而且大部分都功夫平平,倉促之間能湊出的戰斗力,不可能高過這二百千挑萬選的精兵。
另外,由于倭寇對俞大猷恨之入骨,為了防止倭寇趁火打劫,俞大猷提前發動了兩次下手極狠的清剿行動,至少把方圓三十里的倭寇都打跑了。
這二百名精兵,很多都是跟隨俞大猷多年,被俞大猷親自訓練出來的,雖然不算高手,但戰斗力也很強悍。
何況,既然師父明確指出了伏擊地點,距離移動營地又不遠,就有很多文章可做了。
和倭寇打仗,是很難建立起特別固定的營地的,因為倭寇本身就流動性極強,因此專門和倭寇打仗的部隊,其營地也是移動且分散的。
要命的是,在沿海地帶作戰,騎兵是很受限制的,路況不好,而且大明的騎兵又不富裕,還得留著在北方和游牧民族打仗呢。
所以俞大猷手下的騎兵極少,只能用作通訊兵,主力都是以步兵為主。
十里八里的路,在騎兵眼里就是眨眼之間的事兒,但對于步兵來說,那是需要急行軍的,不但耗時間,真跑到了,也是上氣不接下氣了,很容易被人家以逸待勞。
這也是為何沿海明軍明明總數量遠超倭寇,但真正一打起仗來,往往都是數量接近,并不能形成太大人數優勢的原因。
俞大猷前腳出營不久,就有緊急軍情來報,一伙倭寇自海上來犯,正在西面十里外燒殺搶掠,據說人數不少。
留守的副將猶豫一下,還是命令部隊出擊,去打倭寇,同時派傳令兵去通知附近其他營地,一起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