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六章 千秋萬世
徐階看著蕭風,語氣格外真誠:“蕭大人,你當真不知這是什么原因嗎?”
蕭風想了想,笑著搖頭道:“我大概猜出來徐大人的意思了,不過這話我自己沒法說,你說對吧?”
徐階點點頭:“蕭大人,你倒行逆施,大明反而繁榮昌盛,更勝從前,歸根結底只有一個原因。
萬歲是萬世英主,大人是天縱奇才!你施行的這套政策,不能說絕對是悖逆之道,但卻是極險之道!
大人也讀過《三國志》,也知道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吧。諸葛孔明天縱奇才,卻始終不敢行之。
何故?因為諸葛亮知道,那是極險之道,或許能成功,但可能性極小,最大的可能是一敗涂地!
這就像當日天下大旱,儒家和道門同時求雨一樣。最終儒家之心未見靈驗,蕭大人你替道門求得甘霖。
可是蕭大人,若是沒有你呢?道門成功了嗎?武當山的谷真人舞劍差點累死!白云觀的馬真人差點睡死!
最有可能的龍虎山張真人,也是一無所獲。最后是你上臺,以命博天,為大明求下了甘霖。
蕭大人,你憑良心說,若是當日沒有你,這雨能求得下來嗎?若是求不下來,則求雨之道就是昏招啊。
可最后求下來了,昏招就變成了奇招,可見一件事的好壞,有時并不在事兒的本身,而是在辦事之人啊。
今日之大明的很多成就,都如求雨一般,建立在這兩個條件之上。一是你的天縱奇才,二是萬歲對你的信之不疑。
所以蕭大人你現在為朝廷規劃的這條路,只適合萬歲和你都在之時,若是有一天,萬歲和你有一個不在了,大明怎么辦?
儒家從來沒說過自己治理國家的方式,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是最好的,可它卻是適應性最強的。
為何自漢以來,歷代帝皇都獨尊儒術,就是因為他們深知,在漫長的朝代中,不會總是有英明的皇帝和天才的臣子。
但他們更希望一個王朝,在平庸的皇帝和平庸的臣子的治理下,也能安穩過渡,即使不是盛世,至少也不是亂世。”
徐階的這番話,當真如洪鐘大呂,震撼人心,臺下所有的讀書人,都發出了贊同的高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