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三章 佛道之爭
官員們這才紛紛坐下,苦禪大師也十分意外,看著眼前的蕭風,歷盡滄桑的臉上露出了一絲微笑。
“蕭真人,你本可以坐在主案之后的,那樣你居高臨下,氣勢上先贏了一半。以你的身份,也沒人會覺得有何不對。”
蕭風既然說了不以官身,苦禪大師就沒有叫他大人,而是以道門真人的身份來稱呼他。
蕭風淡淡一笑:“理之所在,豈是氣勢能奪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所以不坐上位也沒什么。”
苦禪大師微微點頭:“然真人以入世為道,和光同塵,身居高位,如水懸其上,其禍已成勢,真人以為如何?”
水處眾人之所惡,歷來都解讀為水愿意呆在眾人不喜歡的低洼之處,默默地滋養萬物。苦禪大師以此為刀,說蕭風如水處高處,已成懸河之害。
蕭風微笑道:“大師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眾人之所惡,因時而變,并非一味地指在低處。大師此言,正可謂一葉障目。”
苦禪大師笑容不變:“真人說話,當有依據。大人說眾人之所惡,因時而變,可試舉一例嗎?”
蕭風笑道:“何必一例,簡直舉不勝舉。當年宋朝鼎盛時,河南、山東一帶是為善地,忽一日遼、金齊至,鐵蹄錚錚,善地變為惡地。
千百年來,衣冠南渡之事屢有發生。就如今時今日,原本沿海富庶之地,因倭寇橫行,又有幾人愿意居之?”
這確實是難以辯駁的鐵證,所謂善地惡地,并非完全指自然條件,更多的時候指的其實是人文環境。而人文環境最是變化無常,豈有不因時而變之理?
苦禪大師沉吟片刻,找到了蕭風話里的漏洞,知道他有偷換概念之嫌,于是微微一笑,迎頭一擊。
“真人所言,是指真正的地方。但道德經中所言的‘水處眾人之所惡’,卻是以實指虛,說的是人在社會上的地位。
真人不妨再舉個例子,說明何時何地,眾人覺得高位是惡,低位是善的。”
蕭風微微一笑:“古來隱士高人,松前月下,何其多也。如陶淵明、伯夷、叔齊等人,皆以高位為惡,難道是假的嗎?”
苦禪大師再次沉吟:“陶淵明、伯夷、叔齊等隱士固然存在,但那只是當時個別能人高士的想法。
而‘水處眾人之所惡’,說的卻是眾人。也就是多數能人高士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