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了差不多,家里小孩肚子空出位置來。特別是周圍鄰居那邊傳來小孩吃到月餅的叫聲。童家這邊的孩子更是急得不行,圍著童母團團轉,快點開他們心心念念的月餅。童瑤娘家這邊吃月餅前要供月神,供完月神才能開。月餅一般都是巴掌大的。70年代的月餅還是青紅絲餡的,包著瓜子仁,芝麻仁。餡餅的料特別足,質地很硬,一塊月餅能啃半天才啃完。到了80年代初,改革開放,人民生活條件逐漸好起來,現在出了蓮蓉和豆沙餡的月餅。誰家能吃上這兩種陷的月餅,絕對能讓孩子吹一年的。這可是“奢侈”、“家里有錢”的象征。這次的月餅和以往的不同,童瑤特地叮囑娘買的。青絲、蓮蓉、豆沙餡都有,這給一家老小吃得眉開眼笑。兩個老人珍惜的吃一口,慢慢咀嚼。然后還要和童瑤說這個豆沙餡的很好吃,又說別人放了多少糖、怎么怎么做。說得一板一眼的,就像這月餅是自個出來的一樣。家里的小孩則是拿著分到的月餅沖到隔壁炫耀。顧南見楊溪俊不去,那他…就不管咯。興沖沖的舉著月餅跟在一群孩子后面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