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全民基建月
光州的香水,不光長安貴婦和北方貴婦們喜歡,北疆貴婦也極喜歡。
異族商人的膽子越來越大,他們能避開凌王和北疆打仗的區域,沿著邊陲區別,小心翼翼地去北疆做生意。
從最開始的鹽、糖、茶等商貨,到現在利潤最高的是絲綢、香水、首飾。
沈冬素自然樂見其成,異族人去北疆的次數越多,去的越遠,帶回來的消息就越多。
他們可以說是全職商人,兼職探子。比幽州自己派出探子,有用的多。
龐先生讓他不吝帶回任務消息,部落的情況、羊牛的數量、草場的肥沃、水流的情況等等。
只要帶回有用的消息,就能抵扣商品的成本價。
而隨著上回那支胡人商隊的到來,西域那邊似乎也找到一條安全的路線來幽州。
一時幽州的商品是供不應求,作坊根本做不過來,沈冬素特令一些手工品,可以由工人拿材料回家制作,上交成品。
謝清芷和陳落雪就是看準這個好時機,知道機會難得,到了八月百姓開始忙秋收,工人就更少了。
便趁這六、七月份,往濟州、津州大量招工人,光是一天管兩頓干飯,工錢最低八文這一條,便吸引了許多百姓前來。
因為六月暑氣重,許多百姓都選擇夜里趕路,白天休息,李念魚便帶著工匠,在幽州城外裝路燈。
木頭做燈柱,用滑輪技術,做小滑輪,將油芯滑到上面,用竹子做燈罩,外面套的是防火的火浣布。
每天夜晚來臨,由專門負責管理路燈的小隊,給每一個路燈上油點燃。
這路燈從城門口,幾個主路旁都立了,綿延數里長,像一條條火龍,呈現出幽州獨有的美景。
這路燈一點,百姓都欣喜若狂,不光是外面州城來幽州打短工的,連夜趕路。
幽州百姓同樣趁夜晚清涼,來田間勞作,離燈近的村落,都結伴來燈下做手工,還有讀書的孩子來燈下看書。
老人來燈下舀米、搓麻、編草席,這路燈的用處超出沈冬素想象的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