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插曲(求推薦票)
由于“無心者”需要進食來維持生存,如同真正的野獸,所以,在人類秩序崩壞,大饑荒來臨后,消耗光城市“存糧”的他們很快就大量死去,只剩下不到當初百分之一的數量。
據灰土上許多歷史研究者觀察,“無心者”除了獵殺人類,還會捕食野獸、挖掘樹根、采摘果實、抓變異和未變異的老鼠吃,最饑餓時,他們會攻擊彼此。
這樣的“食譜”和生存環境,讓“無心者”們很少能活過三十歲,但他們具備繁衍的本能,有大量的后代存在。
而初代之后的“無心者”會多一點點智慧,擁有更強的獵殺能力。
按理來說,當人類恢復一定秩序,掌握了足夠火力后,對付更接近野獸的“無心者”們不是一件太困難的事情,但實際并非如此。
一方面,“無心者”雖然不懂得拆解維護武器,但他們會使用,就像是擁有這方面的本能——越是遠離初代的“無心者”,這方面的本能越強,而且,“無心者”有人類的本質,會遭受污染,產生畸變,這在讓大量“無心者”痛苦死亡的同時,也制造了一批頂級的獵殺者。
當然,不管“無心者”再怎么擅長使用武器,不懂得科學研究,不懂得組織生產,不懂得保養維護的他們,哪怕成為了頂級的獵殺者,在火力充沛的人類軍隊面前,也無法制造太大的麻煩,畢竟人類掌握著“誘導突變、基因改造”的技術,即使不那么成熟,成功率較低,也能碾壓看天吃飯的“無心者”。
而另一方面,人類始終沒找出“無心病”的發病機理和傳播規律,不知道該怎么預防這種疾病,這就導致士兵們不愿意去“無心者”聚集的區域,害怕被傳染,所以,各大勢力清除掉自身周邊的“無心者”后,不愿意去對付盤踞在舊世界城市廢墟內的那些。
直到今天,“無心病”依舊是籠罩在人類頭頂的陰影。
因為哪怕沒直接接觸過“無心者”,好好在定居點內生活的人,也可能在一覺之后,失去理性和智慧,變成“野獸”。
而他們的親朋好友則完全沒事,根本沒有感染的跡象——這是在長期隔離觀察后得出的結論。
在早些年,有一位懼怕“無心病”到極點的大勢力高層,睡在隔離房,出入都要戴防毒面具,穿防化服,結果,還是在某一天成為了“無心者”。
還好新歷以來,“無心病”的平均發病率不是太高,否則人類可能已經崩潰了。
那具尸體的慘狀讓第一次看到類似畫面的龍悅紅喉頭一酸,下意識就扭過了腦袋,不敢再看。
“看起來是初代。”白晨回想剛才,做出了判斷。
“從衣服破爛程度看,發病不超過一年。”蔣白棉望向商見曜和龍悅紅,“需要我再給你們講一遍‘無心者’的知識嗎?”
商見曜未做回答,突然開口道:
“這不是我剛才看見的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