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6章座次
杏林宴上,進士們陸續(xù)入內(nèi)。
座次早已定下,禮部的官員在那里宣讀姓名。
讓進士們驚詫的是,先入座的竟是明法科進士,制科兩人,常科四人,分一等二等,一等坐于前排,二等在后,不分左右尊卑,分占鰲頭。
進士們當即就騷動了一下,竟不是明經(jīng)進士,這意味著什么?是說明經(jīng)進士不再如以前那般金貴了嗎?那之前說的恭維話豈不有點多余?
前隋開科,為表明尊崇儒術(shù)之意,明經(jīng),秀才,進士三科考卷相類,被許為含金量最足,其中尤以秀才科所考最為艱深,所以出身前隋秀才科的人物,就相當于當時的狀元之才。
當然了,由于前隋取士并沒能堅持下去,開科的時間表也很隨意,所以也就沒有形成慣性以及固有的模式和印象。
只是通曉經(jīng)義還是為讀書人所推崇,對孔孟之道的記憶和理解越深,越是有才學德行的象征,這種思維可謂是深入人心。
這里面的人自然指的是讀書人,后來延伸出來的什么半本論語治天下之類的言論,只是這種思維的延伸,偏狹而又狂妄,是士大夫階層進入到僵化,傲慢,不思進取,甚至是腐化階段的產(chǎn)物之一。
從前漢尊崇儒術(shù)開始,至今已有數(shù)百年,雖然割據(jù)戰(zhàn)亂的時間多了一些,可讀書之人,不論貴賤,還是繼承了前漢儒家為尊的思想。
前隋開皇年間,文皇帝楊堅的諸般舉措針對的其實是那些鮮卑貴族群體,往大了說是在推動民族融合,消除割據(jù)日久所產(chǎn)生的隔閡,沒有比文明認同更好的辦法了。
而往小了說,則是鞏固前隋的統(tǒng)治地位,儒家思想是非常適合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工具,這在漫長的歷史進程當中已經(jīng)得到了驗證。
如果是放在后來,這小小的變動可能就會引發(fā)一場天大的風波,別說讀書人不會答應(yīng),即便是朝堂上的那些文臣們也會群起反對。
矛頭是指向君王還是“奸臣”,那就看當時的政治環(huán)境了,不把“國賊”打趴下幾個,讀書人絕對不會善罷甘休,掀起黨爭也在所不惜。
但話說回來了,如今的情況顯然和后來不同,大唐頭一次開科取士,加上前隋的那幾次,也是屈指可數(shù)。
朝廷此次不以明經(jīng)為尊,讓進士們有些驚訝,卻沒有那么多的抵觸情緒,因為他們大多不明白這意味著什么。
就算明白,他們也不如后來的讀書人那么頑固,沒有那么條條框框約束他們,從貴族到百姓,風氣開明,愿意接受新鮮事物,除非觸及到了他們的根本利益,不然剛剛經(jīng)歷戰(zhàn)亂的人們是不會自尋煩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