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4章科舉
這樣的局面怎么破?
楊堅也想了不少的法子,一邊徹底廢除九品中正制,一邊在各處辦學(xué),想要培養(yǎng)科舉應(yīng)試之人。
為此他還選了不少才學(xué)之士出來辦學(xué)。
可結(jié)果呢,并無多少成效,開皇末年,楊堅灰頭土臉的辭退了那些選出來的“大儒”,仁壽元年,他再也無法忍受辦學(xué)的進度,于是決定廢止,諸般努力此時已多化為烏有。
沒辦法,他面臨的情況太復(fù)雜了。
想要與門閥世族門閥世族爭權(quán),把天下官員的任命之權(quán)徹底收歸中央,可不是一個科舉制度所能辦得到的。
那時的人們其實已經(jīng)意識到了九品中正制走到了盡頭,可同樣不愿皇帝把刀子架到他們的脖子上,于是代替九品中正制的科舉制度舉步維艱。
到了大業(yè)年間,楊廣繼承了父親的治政思想,只是他的手段要比父親激烈的多,楊堅也只是把刀子架到世族的脖子上,并未想著非要見血。
可楊廣就不一樣了,揮舞著刀子,斬來斬去,那誰受得了,瞅著機會便紛紛操戈而起,就你有刀子嗎?
總的來說,科舉制度在前隋是失敗的,終隋一朝,秀才及第者僅僅七十二人,???,特科及第者八十九位,幾十年的工夫,斷斷續(xù)續(xù)加在一起不足二百人,你說尷尬不尷尬?
而且前隋的科舉制度制定的太粗糙了,每年還都在變化,很多時候都讓人摸不著頭腦,皇帝隨意增減科目,看上去很隨緣的一個考試,更增其不入流的感覺。
如此的混亂,也難怪走的步履蹣跚。
當(dāng)然了,這也只是其中一部分原因,就像前秦統(tǒng)一六國,面臨的是割裂已久的天下,需要考量的事情太多了。
………………………………
而大唐要重開科舉,其實也面臨著極大的考驗。
比那時強的地方在于,門閥世族的反抗沒那么激烈了,九品中正制已經(jīng)廢除了二三十年,各地諸侯雖還看重門第,卻也不再分什么上品,下品。
天下的動蕩局面同樣也削弱了門閥世族的實力,民心思安之下,科舉還是薦舉,對世族中人來說,已經(jīng)從極力阻撓變成了都可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