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4章警句
年輕一些的已是熱血沸騰,幾乎不能自制。
其實說出這話,李破當即就有點后悔了,多好的句子,怎么現在才想起來,浪費了啊……這要是掛在長安書院當中,才有價值。
現在說給裴氏這些人來聽,豈不成了專門送給裴氏的訓導之言,除了讓裴氏名聲大振之外,意義實在不大。
廳中一下安靜了下來,裴世清震驚的看了看皇帝,除了在不住的琢磨著這話的深意之外,也在心里叨咕,難道如今流傳于京師的那幾首詩詞,還真是皇帝所作不成?
不應該啊……
他和皇帝初見于絳郡,接觸不算多,后來入長安當了吏部尚書之后,才算真正走到了皇帝面前。
以他的眼光,皇帝的文化底蘊瞞不過他。
即便當年在郡城城頭,皇帝寫下了一首從軍行并很快傳唱開來,他也不認為自己看錯了什么。
皇帝起于邊塞,當初只一小卒而已,就算天賦異稟,也不足以寫出從軍行,潼關懷古,青玉案那樣的名篇佳作,估計是由旁人代筆,適時而出。
自古以來,這樣的事情并不鮮見。
文人若是如此,實乃卑污之行,就算不能坐實,也會受到眾人的口誅筆伐,尤其是高官們更要注意,與自己人設不同,最好不要強行為之,那會在適當的時候成為政敵攻訐的借口。
可如果換做是皇帝,那就很正常了。
偶爾為之,誰也不敢挑皇帝的毛病,佯作不知才是為官之道,如果有誰敢跳出來說皇帝抄襲,那肯定是活的不耐煩了。
這是一種潛規則,古之帝王大多不能免俗,除了幾個異數之外……嗯,有詩才的皇帝,那絕對是天下人的噩夢。
可當今皇帝就是這么獨特,裴世清覺得如果是神人托夢的話,解釋起來應該會更合理一些吧?
子不語怪力亂神,裴世清是正經的讀書人,會想到神人托夢之說,說明他已經懵了。
靜寂當中,卻仿佛有什么東西在涌動,想要破土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