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8章風潮
讀書人聚集于京師準備大考,他們眼見于此,便選了一些名聲大的,才學高的,家的,家世足夠的士子來參加長安書院文會。
等到士子們漸漸分成了兩派,他們還沒有意識到危險所在,反而從中推波助瀾,想讓年輕人們盡量展露才華,要的其實就是鞏固長安書院在文人中間的地位而已,絲毫也沒有顧及會不會影響到將要到來的京試。
直到局勢愈演愈烈,他們根本無法控制的時候,這才感覺要糟,求助于朝中。
岑文本和孫伏伽本來沒當回事,不過當他們到來之時,論戰已涉及到選才之制這種關乎于年輕人們命運的話題。
場面那可就厲害了……
比如說北人士子大多默認前隋時創立科舉選才之制,但江南的士子可不這么認為,他們覺得南齊時,便有課考之說,那才是科舉的源頭。
而且梁陳兩朝都有所延續,你們北人驕傲個什么?明顯那是咱們有所創新,你們只知道拾人牙慧,卻還一副得意洋洋的模樣,觀之實在令人生厭。
話題接著又偏了一些,有那江南才子指出,前隋立下科舉,還不是為了對付以關西世閥為首的北方世族?
然后還憤憤的加上一句,前隋時科舉不像樣子,咱們江南有識之士都不帶去參加的,選出來的那些什么秀才進士,到了咱們南邊,誰會多瞅他們一眼?學識估計連咱家的書童都不如。
要說前半段還有些根據,不能說胡言亂語的話,那么后半段就屬于大放厥詞的范疇了。
孫伏伽,房玄齡,許敬宗,杜氏兄弟等人都是前隋選才的產物,他們大多出身庶族,真正位于九品之內的人極少,而且確實多為北方人。
可以說前隋開科取士弄的極其拉胯,可選出來的那些人都很有才能。
其中一大部分湮滅在了隋末亂世當中,可活下來的人各個都很了得,也正是隋末亂世,給予了他們極為難得的機會,如今位列朝堂之上的很有那么幾位。
年輕人激切之下說話不過腦子,一下就把這些人給帶了進來,只要有那么一位兩位跟他較真,他這一輩子也就毀了。
而出格之處不止這些,江南士子對科舉的態度也漸漸流露了出來,他們自己其實沒什么固定的觀點,可他們家中長輩不看好科舉的卻是大有人在。
于是他們論辯之時引經據典,把察覺制也拿了出來做比,漸漸的有人說出的觀點就極端了起來。
認為將要到來的京試很難保證公正,聽說還要弄出什么南北二榜,顯然是為了維護北方士子的利益……
很難說其中是不是有人心懷叵測,從中推波助瀾所致,可輿論就是這樣,江南士子能來到長安書院參加文會的,都是此次京試的精華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