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0章身故
想到這些李破不由暗嘆,以后可能不會再有這樣的人出現在自己面前了,封倫之歿,無異于痛失干城啊。
也許是年紀大了,李破罕見的有些悲傷,由此也可見封德彝在他心目中的分量,幾乎已不下于陳孝意,溫彥博等晉陽舊人。
如此一來,封德彝的身后之名也就有了定論。
李破令中書,禮部,以及秘書監官員商議,為封德彝論身后之功,加賞以及治喪諸事。
一位宰相暴病而歿,對于朝堂來說肯定不是一件好事,很容易引發一系列的混亂,甚至是朝爭。
要是一位權臣歿了,說不定還要迎接一波清洗,或者是叛亂什么的。
這些都是正常情況,只是封德彝不太一樣,雖然歿在了任上,可在唐初這樣一個環境之下,上面開國之君在位,本人家中人丁寥寥,又無多少親朋好友,更沒有大肆結納黨羽,也就沒引起那么大的波瀾。
皇帝的意思很明確,封倫于國有功,是開國功臣之一,要議功,不要去挑錯,加的謚號也得是美謚。
為了表達自己的態度,當即輟朝三日,還親自出宮到封府,向封德彝的家人表示慰問,可謂是把姿態擺的明明白白。
臣下們于是心領神會,很快便把一應文書擺在了皇帝案上。
按照程序,先得是由封德彝的子孫表述封德彝之功績,甚或是人生中的一些污點,但大致上就是表功,除非萬不得已,子孫是不會往父親或是祖父身上潑臟水的。
只是封德彝是一脈單傳,還是晚年得子,封言道如今也才十歲,肯定不能承擔重任。
于是這個環節便由中書舍人楊師道代筆而成。
交到中書之后,又由中書侍郎岑文本潤色一番,由秘書大監溫大臨,著作郎虞世南,中書令蕭禹,禮部尚書李綱等人商議而成。
由此,其中只是略略說了說封德彝在前朝時的為官經歷,詳述的卻只有唐初六載之功績,結論自然是于國有功,不愧先賢,當為世之名臣。
即便如此,李破還是封還三次才定下來,朝野內外的臣下們眼見皇帝的這種操作,羨慕嫉妒恨自不必提。
朝中的重臣們,尤其是死后能上謚號的臣下們,心中卻都很慰貼,皇帝如此有情有義,自己等人也就不用擔心身后之名了。
但也有人看不清風色,也許是看得清,只是想作個逆行之人,博個名聲什么的,反正是給皇帝添了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