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7章百姓
夏天里巖綠城外一片綠油油的景象,成片的田地圍繞著巖綠城展開,巖綠城在這里就和中原腹地的村落一樣,城中的百姓會到城外來耕作,晚間則回到城中居住。
今年年景看上去還不錯,要是豐收的話,應該夠城中百姓吃用了。
一邊走著,宇文鑊一邊在旁邊介紹,和后來領導視察的景象差不多。
巖綠城的駐軍也有屯田,秋天收獲下來就會用作軍糧,只不過朔方的土地還是過于貧瘠,秋獲不能完全補足軍需,還得從南邊運送過來一部分。
徐世績在的時候,主要任務是剿滅朔方到榆林的匪患,然后配合靈后配合靈州那邊控制北五原地區。
后來匪患漸絕,北五原那邊的突厥部落也不見了蹤影,徐世績和他的部下們無聊之際,便把心思用在了種田上面。
幫助百姓修建溝渠,只元貞五年就打了上百口水井,解決了大部分百姓人家和朔方駐軍的吃水問題。
后來徐世績回京述職,曹昉接管了朔方兵權,也沒費心自己想什么新辦法,只是蕭規曹隨,盡量想讓大家在這里過的舒服一些。
到了元貞七年,巖綠城附近其實已經成為了長城北側最合適商隊休整的落腳點。
有點可惜的是,從五原城出塞,走巖綠城到九原不如經過靈州北上來的方便,從巖綠城到榆林這一段路太難走了。
也就是說巖綠城的位置不太對,作為軍鎮倒是合適,可想做點別的什么,真的是難上加難。
可宇文鑊卻是覺得自己趕對了時候,此時出鎮朔方,將大有可為。
因為他聽說盟會之上,突厥人和大唐達成了協議,榆林馬場即將得到重建的消息。
他是在并州待過的人,自然知道馬邑那邊是個什么樣子,榆林馬場比馬邑更適合放牧,由他來重建榆林馬場的話,那么朔方這一路必然會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
之后幾年人力物力都能跟上的話,足以讓這片貧瘠之地產生日新月異的變化,當年他的兄長宇文歆就是憑借著重建雁門的功勞,才得到皇帝的信任和認可。
而他宇文鑊今日又來到了朔方,可見是天意如此,老天爺是把功勞交到了他們兄弟的手里。
有了這個概念,宇文鑊自然是干勁十足,不然他也不會主動提出在朔方建立折沖府之事,有大軍在此,設立折沖府實在多此一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