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1章偶遇(一)
段綸還在說著,“此事始于門下侍郎封德彝的奏議,說是觀文殿中的藏書,典籍之類落滿了灰塵,并無大用,不如另存他處,任賢德之人觀覽,與人與國皆有進益。
大致上就是這么個說法,于是上奏欲建一所書院,以成其事,沒幾天皇帝就準了……封德彝這人你應也曉得,最是厲害不過,他會議奏建什么書院?我是不信的,應該是皇帝的意思。
你瞧現在,無論是選址,還是開建,各處并無阻礙,連中書侍郎蕭禹家的地都被征用了,也沒見蕭時文有何動靜……”
竇誕連連點頭,兩人性格各異,都在官場上打滾很多年了,說起政事來都是有頭有尾,條理清晰。
竇誕聽到這里,便問了一句,“觀文殿的藏書可是不少,至少數萬冊,手筆著實不小……可若只一座藏書樓,倒也沒什么特異之處,驚動不了那么多的人……應該還有其他什么吧?”
段綸笑道:“以三郎之才能見識,在蜀中為李孝恭之輩所制,實在屈才……”
嗯,竇誕知道,他不是在夸自己,只是在習慣性的埋汰李孝恭。
“去年冬末的奏議,今年開春施行,和奏議的可不太一樣,這所長安書院已是和國子相類,要成為育人之所在了。
大家都還在觀望,可依我之見啊……此為皇帝之新政,先到先得,即便將來有所廢止,此時相助成事之人也都會占些便宜。
我有意向工部推舉三郎為工部督建之人,三郎可還愿意暫任其職?”
段綸說的挺隨意,事實上也不很在意竇誕同不同意,此類職位品級不高,任職時間也不會長了,以竇誕之前的官職而論,實在是殺雞用了牛刀。
可這個職位也有不也有不少好處,先前說的那些有些空,實際上的操作則是此類工程與諸部都有牽扯,督建之人有協調之責,行走于六部以及門下,中書之間,可以快速的積累人脈。
竇誕在蜀中數載,為官資歷漸深,回京之后缺的其實是人脈和對京中各處情況的認知,去督建成安書院作為一個緩沖看上去是個很不錯的選擇。
段綸覺著機會不錯,可若竇誕不愿去做工頭也可以理解,大材小用嘛,那這兩天他就去拜會一些人,給竇誕在三省六部間找個合適的職位也并非難事。
其實更方便的是衛府,竇誕如果有意的話,在衛府中任職就更省事了,進千牛衛有些為難,其他的都還成。
竇誕沒怎么猶豫,只稍想了想便抱拳道:“大兄費心為俺著想,俺可不敢不知好歹,也就受了……咱們一會出城去瞧瞧?”
他這干脆勁弄的段綸愣了愣,不由道了一句,“三郎可別病急亂投醫,好好思量一下……俺也只是這么一說,三郎若是不愿也就算了,拉著你出城瞧瞧,也算是散散心,過后咱們……”